油棕树的长势形态是旋转式,它无法像其它植物般能自调树形以配进现有空间。因此采用三角形种植法是理想方式以充份使用空间增加光照效率、树量及树冠的成长。在这类排阵下,每行树的之间距离将比同排树与树的之间距离来得短。这距离可应用方程式算出,既是以同排树和树之间的距离 X 0.866。每棵树和最接近的树的角度为180/3,相等于60度,每棵树也因比有6棵同距离的邻树环绕着。以下表一列出常见的种植距离供参考。
决定密度的因素
采用正确的种植密度将确保日后的收成获得应有的回馈,此外,棕树长势不会往上缩小,树伞形状不会如羽毛般的形态,也可免却他日或需进行瘦林 (thinning) 措施以减少棕树间的竞争负面影响。树种得太密将使到树相竞地长高以争取光照。这一情况的树,其生长资源如养分、水份及食物将被调往植物性成长方面,例如较长的茎干及枝叶等等,使用产果功能被忽略。种植密度太高的油棕难有良好的产量是不争的事实。应选用何种种植密度可参考数项相关的影响因素 :
土壤肥沃度:在非常肥沃的土壤上,棕树长势较茂盛且枝干 (frond) 也长得较长。因此在这种土质上,种植密度应比不肥沃土壤的种植密度来得低。非常肥沃的土地是指排水良好、松沃及硫酸 (sulfuric) 层离地平面超过100公分。这包括黏质量高的沿海地及肥沃的内陆地。
在我国,种在这种优良土质的棕树密度建议是9.1公尺树距离,相等于一公顷可种136棵。在中等肥沃度的土壤则建议采用8.8公尺树距离,可以在一公顷种上148棵。不肥沃土地可应用8.5公尺树距离种下160棵/公顷。所谓不肥沃是指地肥力及排水量不佳且硫酸层出现在离地平面50公分的地方。硫酸层带有高酸性,酸碱值低于3.5并且有黄色环堆 (jarosit)。
地势:地势斜度越高的种植密度应比低斜度或平地来得高。斜地势可采用梯田方式以减低养分及泥土流失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加容易。这类地势的泥土归纳为中等肥沃土。其种植密度可参考表二。
油棕品种:现今油棕品种已包括了一些较矮且长高势较为缓慢的品种。这类棕树的枝干也较短,因此相信可以采用高密度种植,甚至高至每公顷200棵,或可取得不错的单位面积产量。
策略因素:高密度种植的棕园在初期的收成会比后期来得高,因此有业者采用高密度种法直到棕树遮荫现象来临时才采取瘦林方式把一些棕树砍伐掉,恢复平常密度。或者是土地有未来发展计划使到种植有期限约束,则可以高密度种植油棕来尽快在短期内拿到最佳的收成回酬。
參考資料 :
1. R.H.V. Corley, “Planting Density”, Development in Crop Science (1): Oil Palm Research, Editors R.H.V.Corley, J.J.Hardon and B.J.Wood,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976.
2. C W’S Hartley,”The Establishment of Oil Palm in the Field”, The Oil Palm, 3rd Edition, Longman Group Ltd,1988.
3. R.H.V.Corley and P.B.Tinker, “The Establishment of Oil Palm in the Field”, The Oil Palm, Blackwell Publishing Co, 2003.
4. P.D. Turner and R.A. Gillbanks, “From Field Planting to Palm Maturity”, Oil Plam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ISP, 2003.
5. Esnan Ab Ghani, “Penanaman”, Perusahaan Sawit Di Malaysia: Satu Panduan, Penyunting Esnan Ab Ghani, Zin Zawawi Zakaria, Mohd. Basri Wahid, MOPB,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