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xtar Fert Sdn. Bhd.
No. 64, Jalan Bayu Laut 4/KS09, Kota Bayuemas, 41200 Kl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每当 “外劳问题” 浮上台面,社会总不乏声音质问:“他们是不是抢走了本地人的工作?”尤其在油棕园丘这类依赖大量人力的领域,外籍劳工的身影无处不在,使这问题显得格外刺眼。然而,若我们抛开情绪,以实际数据、经济结构与基层现实来审视,或许答案并不如想象中简单。
一、油棕园丘:一份怎样的工作?
马来西亚油棕产业长期以来是国家出口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马来西亚油棕局(MPOB)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约有570万公顷的油棕种植面积,支撑着超过100万人的生计,包括小园主、工人、加工厂员工及相关物流服务。然而,在田野最前线、最为吃重的岗位 —— 采果工、施肥工、除草工等,却越来越难吸引本地劳动力。
这些工作通常意味着高温暴晒、高体力付出、环境艰苦且偏远,一天工作时间可达10小时以上。根据实地调查和园主反馈,本地人极少主动申请此类职位,即便有也多属短期尝试,很快流失。
二、外劳为何成为主力?
根据2023年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数据,全国约有140万合法外籍劳工,其中超过40万人服务于种植业,绝大部分来自印尼、孟加拉、尼泊尔等国。这些外劳承担的正是 “3D行业” (Dirty、Dangerous、Difficult)的基础劳务,填补了本地劳动力长期不足的空缺。
在油棕业,熟练的采果工日薪可达RM80至RM120,甚至更高,对外劳而言具备吸引力,但对许多本地年轻人来说,这仍无法抵销艰苦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外劳雇用成本并不低。园主必须支付征税、保险、住宿、签证及中介费等附加开销,整体成本远高于本地员工。然而在缺乏本地人愿意从事的情况下,外劳反而成为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
三、真的 “抢饭碗” 了吗?
“抢饭碗” 隐含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你有了,我就没有。但在现实中,外劳往往填补的是市场上 “无人应征” 的空缺,非本地人被取代的岗位。从雇主角度而言,优先聘请本地人更划算 —— 无需申请配额、无需承担中介费、无须等待漫长审批程序。然而问题在于:本地人不来。
根据多个州属园丘主协会的反馈,许多园丘在疫情期间面对外劳短缺,尝试向本地就业市场招工,结果应者寥寥,几乎无人持久从业。部分园丘甚至愿意提供宿舍、培训、奖金制度,仍难以留住人手。
换句话说,所谓 “饭碗” 本就摆在餐桌上,却鲜有人愿意用双手去端。外劳并非来抢,而是捡起了没人要的碗。
四、本地人的现实考量
批评外劳者,有时忽略了马来西亚劳动力结构的深层转变。大部分年轻人受过教育、期待从事城市办公或技能型岗位,不愿重返体力劳动。在都市化和教育普及之后,农耕、采果这类体力密集型工作在价值观中被视为 “下等”,即便收入不差,社会认同感却远远不足。
此外,油棕园丘地处偏远地区,生活设施缺乏、交通不便、与家人分离,这些非金钱层面的考量,才是本地劳动力缺乏的核心原因。
五、解决之道:不是排斥,而是升级
若要让更多本地人重返油棕园丘,仅靠呼吁与情怀是不足够的。更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推动产业升级与机制改革,例如:
- 机械化与自动化: 采果机、遥控割刀、自动施肥机等设备能减轻劳动强度,提升效率,降低对外劳的依赖。
- 提升职业尊严: 设立职业认证、绩效奖金、职业晋升通道,让园丘工作不再只是“临时工”,而是稳定可发展的职业选择。
- 强化本地劳工激励: 提供交通补贴、轮班制、工读结合制度,让更多青年看到油棕业的未来价值。
- 控制非法外劳,保障合法雇主与工人权益: 政府应加强监管机制,杜绝剥削现象,避免合法与非法外劳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六、结语
外劳不是油棕业的问题,而是我们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结果。与其问 “外劳是否抢走了我们的饭碗?”,不如反问:“我们真的还想要这个饭碗吗?”如果不想,那就让那些愿意吃苦的人来做,并在制度上保障双方的权益;如果还想,那就必须重新理解劳动的价值,从制度与社会观念两方面,做出改变。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dn. Bhd.
No. 11, Jalan Teknologi 3/6, Taman Sains Selangor 1, Kota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Tel : 03-61517924/25/26/27/28
Fax : 03-61517081
E-mail: sales@aarsb.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