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titrade (M) Sdn Bhd
M-3-3, Blok M, Encorp Strand Garden Office, No. 12, Jalan PJU 5/1, Kota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Tel: 03-7666 8899 Fax: 03-7666 8891
E-mail : enq@fertitrade.com.my
Website: www.agromate.com.my/Fertitrade-M-Sdn-Bhd/
以下是一篇深入浅出探讨疫情后马来西亚家具业持续下滑的原因。
马来西亚家具业为何在疫情过后持续下滑?是天灾?是竞争?还是内忧外患?
马来西亚家具出口在三年疫情过去后,许多家具厂商陷入了订单萎缩、成本上升、甚至裁员关厂的困境。有人说,是因为大环境不好;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杀价太凶。但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场滑坡的根源,其实是多方面交错影响的结果。
一、疫情红利结束,泡沫破裂
我们必须先承认一个现实:疫情期间的 “家具热” 其实是一种短期红利。全球封锁,人们被困在家,突然开始重视居家环境。美国和欧洲人原本出门旅游的钱、吃喝玩乐的钱,转向了家居投资。结果订单暴涨,尤其是对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的出口猛增。
但是疫情一结束,消费者回归正常生活,居家装修需求大幅减少。更何况很多人在疫情时已经“买了一轮”家具,短期内不会再换。于是泡沫破了,订单自然回落。
二、国际经济放缓,欧美市场不再 “阔气”
马来西亚家具的最大市场,是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地区在疫情后都面临了高通胀、加息、房地产市场冷却的问题,消费者支出更谨慎。
以前一个家庭装修,预算可能是5000美元,现在可能只敢花2000,甚至干脆不换。更何况家具不是快销品,不会像食品那样很快消费掉。这种 “高单价 + 低频率” 的产品,在经济不景气时首当其冲。
三、中国回归战场,价格战打到骨头里
疫情期间中国因封锁,许多买家转向马来西亚、越南等 “替代产地”。但中国2023年全面解封后,庞大的家具制造体系重回市场。不只产能强,价格还杀到见骨 —— 他们有更大的规模效应、更完整的上游供应链,以及更 “凶猛” 的价格策略。
举个例子,同样一张木餐桌,中国可能比大马便宜30%,而交期还更快。买家当然回流。
有的大马厂商试图硬拼价格,但因规模、材料、人力成本都不如中国,打着打着就亏本了。结果许多中小型厂不是关厂,就是退出出口市场转向本地销售。
四、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挤干
马来西亚的家具厂,普遍依赖大量外劳。但疫情后,外劳政策收紧、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严重人手短缺的问题。一些老厂请不到熟练木工,只能靠新人慢慢学,效率自然下降。
另一方面,原材料如橡胶木、胶合板、五金配件等价格也没有因为需求下滑而回落太多。有些还是从中国进口的,人民币升值、物流成本波动都会带来压力。结果就是:接到订单也赚不到钱。
Twin Arrow Fertilizer Sdn. Bhd.
No. 36-1F, Jalan Setia Perdana BF U13/BF, Bandar Setia Alam, Seksyen U13, 40170 Shah Alam, Selangor, Malaysia. Tel : +603 3359 7711 +6016 9815 169
E-mail : info@twinarrow.com.my
Website: www.twinarrow.com.my
五、产业升级缓慢,缺乏 “设计力”
马来西亚的家具业多年来以OEM(代工)为主,靠的是 “别人设计,我们制造”。但这种模式早已被看作低端、可替代性高。
相比之下,越南开始推自主品牌,中国更是已经有不少国际化的家居品牌站稳脚步。而大马大部分厂商仍停留在 “工厂思维”,缺乏设计师团队、品牌战略、甚至对电商的敏感度也不足。
时代已经变了,客户不是只看 “便宜和耐用”,还要 “有美感、有风格、讲环保”。马来西亚很多中小家具厂在这方面根本跟不上节奏。
六、内需市场小,难以转型 “吃自己人”
当出口不好做,许多厂商试图转向本地市场。但马来西亚总人口不过3000多万,而且本地消费者对家具的消费力有限、品牌忠诚度也不高。一个中产家庭买一套沙发,有可能选宜家、有可能选中国电商、有可能干脆网购二手货。
本地家具零售也面临激烈竞争,像中国淘宝 Lazada 店铺、Shopee 平台、甚至 TikTok 直播卖家具的模式也抢走了大量消费群。传统家具店不转型线上,只能坐等人流慢慢减少。
七、环保、认证与国际门槛越来越高
欧美买家对 “永续”、“环保”、“碳足迹” 等要求越来越高,开始要求FSC认证、低VOC排放、回收材料等等。而这些标准不是说有就有,需要投入资源与时间去达成。
中国大厂已有一条龙认证流程,而大马很多中小厂还在观望,担心投入不划算。结果就是: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来;不是没订单,而是接不了。
总结:不是单一问题,是系统性挑战
所以说,马来西亚家具业在疫情后的衰退,不能简单归咎于 “市场不好” 或 “中国太强”。真正的困境,是大环境变了、竞争对手升级了、而我们还停在原地。
一句话总结:以前我们靠的是 “别人不能做、或没空做的事”;现在别人不但能做、还做得更快更美更便宜,我们自然就被淘汰。
未来怎么办?走回头路是没出路的。家具业若想再起,需要从设计能力、品牌建设、绿色认证、自动化产线、甚至跨境电商等方面同时升级。
政府也该介入,通过税收优惠、出口信贷、绿色认证补贴、培训人才等措施来协助产业转型,不然这个过去曾是 “黄金出口行业” 的家具业,很可能慢慢沦为 “夕阳产业”。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