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在全球环保声浪日益高涨的当下,“可持续”、“碳足迹”、“生态破坏” 等关键词已成为农业与贸易领域的核心议题。然而,令人质疑的是,西方国家在环保议题上的批判矛头,似乎总是偏向某些特定产业,尤其是热带国家的棕榈油产业。与此同时,同样涉及大规模森林砍伐与生态破坏的大豆种植,却常常被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被包裹在“生态转型”与“蛋白革命”的光环下。这种选择性焦点,不禁引发国际社会对西方环保话语权“双重标准”的质疑。
一、油棕的 “原罪”:热带国家的环境代罪羔羊?
棕榈油常被西方环保组织视为“环境公敌”。其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大规模种植,确实伴随着森林砍伐、泥炭地排干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然而,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棕榈油的产量密度极高——单位土地产油量为大豆的5到8倍、油菜籽的6倍。这意味着在同样产出条件下,棕榈油所需土地远少于其他油料作物。如果真正从“减少土地使用、降低碳足迹”的角度出发,棕榈油本应是更具环境效率的选择。
但现实是,欧盟对棕榈油进口不断设置 “可持续认证” 门槛、逐步排除其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资格;而西方媒体上,棕榈油常与“火灾”、“猩猩濒危”、“非法砍伐”紧密挂钩。这种刻板描绘固然基于部分事实,却忽略了当地国家在政策、认证机制(如RSPO)、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二、大豆的 “豁免权”:西方农业体系的隐形保护伞
与棕榈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豆——主要由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生产——却很少被贴上 “生态破坏” 的标签。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毁林面积中,有近一半与大豆种植直接相关,但这一事实常常在国际话语中被弱化。
为什么大豆不受同等强度的批评?原因在于其背后隐含着西方农业利益链与地缘政治经济因素。
1. 供应链主导地位:大豆作为欧美主导的饲料蛋白原料,深度嵌入全球畜牧业产业链。打击大豆等于挑战自身系统性利益,西方自然避免对其痛下杀手。

Twin Arrow Fertilizer Sdn. Bhd.
Tel : +603 3359 7711 +6016 9815 169
E-mail : info@twinarrow.com.my
Website: www.twinarrow.com.my
2. 叙事主导权:大豆产业往往通过 “非转基因”、“生态农业” 及 “碳补偿” 等包装方式,成功塑造较为正面的环保形象。媒体宣传、科研资金、国际组织话语权均掌握在西方机构手中,使其能有效淡化对大豆产业负面影响的曝光。
3. 双重标准的监管工具:以 “自由市场” 之名保护自身农业补贴,以 “可持续认证” 之名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 —— 这正是环保议题在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双标”手法。
三、谁的环保?谁的议题?
我们不能否认,油棕产业必须面对其在环保、劳工与土地使用上的挑战,亦应接受更高的可持续标准。然而,全球环境治理若要公正有效,就必须摒弃选择性批判、避免将环保议题工具化。
对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而言,油棕是国家经济命脉、农村减贫工具,更是对西方农业霸权的一种南方回应。在遵守国际环保承诺的同时,我们必须主动争取话语权,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 加强本地认证体系国际化,如马来西亚的MSPO、印尼的ISPO,应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取得广泛承认;
- 推动数据与研究对等性,建立本地智库与环保监测体系,减少依赖西方定义“可持续”;
- 打造公平贸易叙事,讲述油棕如何改善农民生计、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恢复,打破“油棕即毁林”的简单等式。
结语:公平的环保,不该是选择性正义
全球环境议题,不能成为新殖民主义的工具。若西方国家真诚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就该以相同的标准审视所有高影响力作物 —— 包括自己主导的大豆种植。而非一边高喊环保大旗,一边默许自己产业的破坏性扩张。
我们要问的,不只是 “谁破坏了生态”,而是 “谁决定了什么是破坏”。环保不该只是某些国家被迫执行的义务,而应是全球共同承担的责任。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

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