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spro Resources Sdn. Bhd.
Tel.: 603 - 3343 1633
E-mail: imaspro@imaspro.com
Website: www.imaspro.com
精准施肥通过科学调控养分供应,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的核心在于 “以作物需求为导向,以土壤特性为基础,实现养分供应的时空精准匹配”。以下是其作用机制及实施要点:
一、提高生产力的核心机制
1. 需求匹配
-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动态需肥规律(如水稻分蘖期需氮、灌浆期需钾),结合叶片光谱或传感器实时监测,按需调整施肥量,避免传统施肥的”前期过量、后期不足”问题。
- 例:玉米通过VRT(变量施肥技术)在拔节期精准补氮,可使穗粒数增加8% – 12%。
2. 土壤养分活化
- 通过土壤电导率(EC)或近地传感技术绘制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针对低肥力区(如速效磷<10mg/kg)定向增施,高肥力区减施,使全田养分均衡。
- 数据表明:棉田分区施肥可减少磷肥用量15% – 20%,同时增产5% – 8%。
3. 损失最小化
- 采用深施、缓释肥或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氮肥利用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例如,滴灌施肥可使硝态氮淋失量降低60%。
二、关键技术支撑
1. 空间精准
- 无人机多光谱成像识别作物长势差异(NDVI指数),结合GIS生成0.5m × 0.5m网格的处方图,指导变量施肥机作业。
2. 时间精准
- 基于作物模型(如DSSAT)预测关键需肥期,结合气象数据调整追肥时间。例如:小麦孕穗期遇降雨延迟,则通过叶面喷施快速补肥。
3. 形态精准
- 酸性土壤(pH<5.5)选用钙镁磷肥,石灰性土壤选用铵态氮肥,提高养分有效性。
三、增效案例
- 黑龙江水稻田 :通过土壤pH分区管理,在酸性区(pH5.0 – 5.5)增施硅钙肥,使结实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产增加42kg。
- 荷兰温室番茄 :基于根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实时反馈系统,将肥料利用率提升至70%,产量达45kg/m²(传统方式约30kg/m²)。
四、实施路径
- 基础诊断 :进行土壤网格化采样(每2公顷1个样点)和植株营养诊断。
- 设备配置 :配备电导率仪、NDVI传感器等便携设备,或接入物联网监测系统。
- 动态调控 :结合卫星遥感(如Sentinel-2每5天更新)实现生育期中途修正。
五、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设备,需结合农户经验(如叶色卡判断)进行验证。
- 初始投入较高(约200 – 500元/亩),但3年内可通过节肥增产收回成本。
精准施肥的本质是将传统 “均匀撒施” 升级为 “时空定制”,在减少环境负荷的同时,实现产量与资源效率的协同提升。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作物系统复杂性选择适当技术层级,从简单的测土配方到智能变量施肥逐步升级。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