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spro Resources Sdn. Bhd.
37, Jalan 5, Kaw. 16, Taman Intan, 41300 Kl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 - 3343 1633
E-mail: imaspro@imaspro.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ImasproBoleh
Tiktok : www.tiktok.com/@imaspro_resources_sb
Website : www.imaspro.com
在马来西亚,农业历来被视为国家经济的根基之一。从油棕、橡胶、可可到如今逐步转型的食品安全与果蔬经济,农业一直承载着粮食保障与出口创汇的双重任务。然而,这一重要产业长期依赖外来劳工,导致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不断累积,形成日益严峻的困局。若不正视与改革,这种依赖性将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根本障碍。
一、马来西亚农业外劳依赖的现实图景
根据马来西亚农业与粮食安全部的统计,全国注册农业企业中,80%以上在作物种植、畜牧和渔业等基层操作上依赖外劳作业,尤其在油棕、蔬菜种植、畜禽饲养等领域更为显著。这些外劳多来自印尼、孟加拉、尼泊尔,提供的是廉价而密集的体力劳动。
雇主普遍反映,本地劳动力 “不愿吃苦”,青年不愿进入农业;同时,雇用外劳手续虽然繁琐,但一旦获得批文,劳工成本低、听从性高,似乎成为 “最省事” 的选择。久而久之,农业劳动力结构严重外倾,本地技术工匠与青年农业人才的培养近乎停滞。
二、隐形代价:低效率与低技术的恶性循环
表面看,这种劳力密集模式满足了农业生产的 “眼前需求”,但它同时埋下了多个隐忧:
- 技术发展动力缺失:当雇主可以用低成本人力完成大部分操作时,便缺乏投资机械化、自动化与智慧农业的动力。即使政府提供补贴或智能农业倡议,响应者寥寥,往往因 “人工便宜,不如请人” 的短视心态而搁置。
- 农业附加值低迷:过度依赖体力劳动意味着农业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缺乏深加工、品控管理与供应链整合的能力。产业链利润始终掌握在中间商与出口商手中,农民收入难以提升。
- 政策弹性受限:每逢外劳政策收紧或边境控制如疫情封锁,农业立刻陷入 “人手荒” 危机。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种植园、畜牧场因外劳无法入境而停摆,造成蔬果涨价、牛奶短缺,暴露出结构性依赖的脆弱根基。
- 社会与伦理问题:非法劳工的流入、劳资纠纷、人权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影响国家国际形象,也加剧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压力。
三、本地人 “不愿做农业” 的根源何在?
不少声音归咎于本地青年“好逸恶劳”,但问题远比标签化更复杂。几个核心因素值得深究:
Imaspro Resources Sdn. Bhd.
37, Jalan 5, Kaw. 16, Taman Intan, 41300 Kl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 - 3343 1633
E-mail: imaspro@imaspro.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ImasproBoleh
Tiktok : www.tiktok.com/@imaspro_resources_sb
Website : www.imaspro.com
- 农业职业形象低落:长期以来,农业被社会主流视为 “出路差” “吃力不讨好” 的行业。学校教育与媒体叙事鲜有农业正面案例,青年缺乏榜样与想象空间。
- 收入与生活条件落后:多数农业岗位工资低、无社保、无职业发展路径;工作环境偏远、住宿简陋、假期少,自然难吸引本地人才。
- 教育与技能脱节:农业院校或培训课程往往与市场脱节,无法提供智能化、市场导向、品牌经营等新型技能,导致年轻人即使愿意投入,也难找到合适切入点。
四、结构性改革的五个关键方向
要摆脱 “劳工陷阱”,马来西亚农业必须进行深层结构性调整,而不仅仅是 “减少外劳” 这么简单。
- 推动智慧农业落地: 政府与私人界应加快农业机械化与数字化投资,特别是在蔬果、禽畜与园艺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感测器、无人机、自动化灌溉与数据平台,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同时提升效率与质量。
- 建立农业职业化路径:引入 “农业职业证书制”,让青年看到农业不仅是种田,还有营运、研发、品牌管理等多元发展空间。鼓励农业公司设立实习岗位、产业导师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明确晋升阶梯。
- 农业与科技教育整合:技职学院、大学农业系应更新课程内容,引入精密农业、绿色能源、气候智慧农法等前沿科技,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 “现代农匠” 而非传统农夫。
- 改革农业补贴与奖励机制:政府补贴应从 “面积导向” 转为 “效率与创新导向”,鼓励农场引入自动化设备、使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环境认证制度,以优先享有融资与税收优惠。
- 政策引导与监管并重:外劳政策应逐步向 “技能型外劳” 转型,限制低技能劳动力输入比例,同时鼓励引进机械操作员、农业工程师等中高技能移工,以助力转型过程。
五、结语: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
马来西亚农业的未来,不应被廉价劳力所绑架。一个可持续、高附加值、现代化的农业体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外劳的思维惯性。农业不该只是外劳的 “最后一站”,而应成为本地青年实现理想、创造财富的新平台。
唯有打破结构性依赖,全面拥抱科技、人才与市场的融合,马来西亚农业才能真正迎来转型的曙光。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