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Hock Seng (M) Sdn Bhd
Tel : 06-556 1086, 012-964 4932
016-663 6198 / 012-3232 055 (Office)
E-mail : chssb@hotmail.com
Website: www.chanhockseng.com
我国虽在1917年已开始商业化种植油棕,但迟至30年代这种植活动才较蓬勃地发展起来。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油棕的植物油脂经济价值亦逐步被世界各国青睐,并视之为具有长远经济利益的农作物。
众所周知,油棕是所有植物中在相同种植面积里拥有最高产油量的农作物,可榨得4.27公吨/公顷/年的油脂 (3.82公吨中果层油脂及0.45公吨果仁油脂),竟把大豆0.45公吨/公顷/年及油菜子 (rapeseed) 0.69公吨/公顷/年 (2006/2007) 等的油脂面积产量远抛后头。目前全球13种植物油脂总产量的34.6% (2010年) 是来自油棕这农作物,并预测在2020年达到50%,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农作物。
具有永续经营的优势
不像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油棕是能永续经营的资源,并且不会面对耗尽的危机。这项优势使到开发成本能得到长远的回馈,提高了种植人的耕种意愿与信心。这些远景因素或间接地促使到30年代开始政府部门及园丘公司对油棕研究产生了一些热潮,他们皆纷纷地建立起本身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这一层面,也单数油棕品种的研究最热门了。
当时的油棕品种是 DxD,即是 dura 与 dura 交配种,其产油量比之后才开发出来的 DxP 交配种的表现较为逊色约30%,当中主要的原因是dura品种的果仁壳 (kernel shell) 较厚,介于2 – 7mm,影响了中果层积量,进而减低了其含油量。
油棕种植业大突破:DxP 成功被开发
在1941年,Beirnaert 与 Vanderweyen 发现了改造油棕果实内的果仁壳厚度的方案,这项新产的油棕种植材料为油棕种植界带来新的活力,油脂产量比之前品种高出30%。这个新诞生的品种俗称 DxP,即是 dura (D) 和 pisifera (P) 交配 (x) 的意思,这交配种所产出的品种称为 tenera。目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地油棕种植地的油棕树上所长出的鲜果串大致上皆是 tenera 品种了,除了极少数是细胞组织培育 (tissue culture) 品种之外。
虽然各种交配种称为 DxP,但他们之间的各项指标是有些差异的,如在鲜果串产量、产油量、树的长高势、早期产果势等方面。会发生这般情况,导因是各 DxP 的 dura 雌体 (D) 与 pisifera 雄体(P)的谱系 (pedigree) 不一样,所产出的品种表现亦有差异了。虽是如此,亦有针对数十种各谱系交配而成的 DxP 表现的研究显示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在鲜果串重量及数量这两层面,反在鲜果串产量、产油量及内在各项指标的差异则没那么显著。
这些油棕品种培育研究工作进行至今少少都有50 – 60年了。每项交配出来的品种从开始直到实地种植、产果、鉴定及种子推出市场,所需要的时间是12年,非常费时。在这段数10年的研究期间,有许许多多的交配种相继被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及机构开发了出来,这些机构除了拥有全球最大及最多油棕种质资源 (germplasm) 的马来西亚棕油局 (MPOB) 外,也包括了印尼、非洲及美洲等油棕种植国的相关部门。
油棕种子生产商开发出来的合格品种将被商业化,并售卖给种植人或在自家园丘里栽种。品种培育及研究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培育人员旨在开发出品质更佳的种植材料,除了在商业考量方面所需要的高果串及高产油量素质外,研究甚至豁至培育高抗病力如茎基腐病 (Ganoderma)、长炳果串、碘 (iodine) 含量高、能抗干旱能力等的品种,并取得积极的成果。时至今日,DxP 品种可说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若种在合适的地理环境里并有适当的管理包括施肥、虫病害、野草等农耕作业下,料可获取丰硕的产量。
DxP 油棕种子目前的售价是每粒RM1.85。当苗场业者把种子培育至10 – 14个月时,每棵秧苗的平均售价可能是RM10.00左右。这些皆属于 DxP 品种的秧苗在成龄后能为您带来多少的鲜果串产量呢?这也得看您所购买到的种植材料与秧苗的品质了,唯有合格的油棕种植材料才蕴含优越的产量潜能。
合格的油棕种植材料是由拥有严谨品管的种子生产商所生产。苗场业者则将种子培育至足龄后才移交给购买的种植人。DxP 油棕所采用的雌体与雄体交配品系的品质及苗场的作业规范,与日后油棕产量有密切关系。
Deli dura

PPP Agricare Sdn Bhd
Tel : +6 012 237 6790 & +6 012 720 3301
E-mail :pppagricare@gmail.com
Website: www.pppagrotech.com
在1848年,4粒运至印尼爪哇岛 Bogor 植物园的 dura 油棕种子,成为了 Deli dura 的祖先,其后代随后散播至马来西亚、印尼、巴布亚新基内亚、歌斯达黎加等国家。基本上全球的油棕种子其实是由几条种子基因与遗传线所主导。全世界的油棕种子产量中近90%是采用 Deli dura 品种,历久不衰,显现不凡的风采。Deli dura 中的 Deli 是印尼的一个地名,两者合称说明这类 dura 来自 Deli。
Deli dura 是做为母株 (mother palm) 用途。各地区的 Deli dura 性质也多少有些差异。例如 Dumpy Deli、Gunung Melayu Deli 及 Tumbuk Deli 是长高势较为缓慢的品种,其他品种如 Serdang Deli、Elmina Deli 及 Ulu Remis Deli 之间有密切关连,也成为许多研究所采用的品种资源。Deli dura也采用其他名词,如 Kulai (意指品种来自Ulu Remis dura x Yangambi tenera (DxT)、IRHO (象牙海岸的 Deli dura) 等。
严格地说,种植材料需保持着纯度以维持良好的产量优势,因此,在育种用途的种植园丘里,皆采用标准规范来严控其遗传纯度,减低受到污染的风险。如此说法,确为百多年光景中 Deli dura 能在持续交配过程中依然保持固有性质做了注释。当然,当中也包括许多的品种改良项目成功出炉,并提升他原有的产能性。这种标准规范称为原产地限制繁殖种群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Restricted Origin,BPRO) (Rosenquist,1986),可以用来追踪 Deli dura 等各个不同的源头,包括原产地野生及未经改良的有关品种。
这类规范作业也分支成亚群 (sub-population),并分布于全球数个地区,计有马来西亚的 Serdang Avenue、Elmina、Ulu Remis、Socfin (Johor Labis) 这些研究园丘地点,培育出Serdang Deli、Elmina Deli (Dumpy Deli)、Ulu Remis Deli (URD)、Socfin Deli (JL)、Dabou Deli、Gunung Melayu Deli 及Tumbuk Deli。在印尼则计有 Gunung Bayu、Pabatu Blocks 87.88、Dolok Sinumbah-Tinjowan-RISPA、Pabatu Block 54、Marihat Baris Mopoli / Bangunan Bandar 及 Gunung Melayu,其他地方则如象牙海岸 (Ivory Coast) 的 Dabou,扎伊尔 (Zaire) 的 Lofindi via Yangambi and Lokutu,巴布亚新几内亚的Dami及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的 Coto,皆是 Deli dura 的重要据点。在我国,Ulu Remis deli 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他是自1934年起依据其产量记录并从数千棵里选择出来的种群,国内近全部的相关育种项目皆采用他。
虽说种植地及其农作物有规范的处理做法,然而在漫长的日子里,也免不了里中会渗杂了些不经意形成的近亲交配品种。一些 Deli dura 品种如 Serdang Avenue 的 Deli dura,经数十年的时光洗礼及演变后,也丧失了其原本的 ‘纯度’。目前也仅在 NIFOR 机构才有保存着原本的 Serdang Avenue Deli dura 品种。虽然本质纯度消失了些,但这不意味其质量表现下降,反之是经过改良后的有关品种,纯度虽少了,但质量可能被提升了。
在我国,这些繁殖种群油棕多由大园丘公司主导,除了供自家园丘种植用途外,也在公开市场发售。我国农业局也是这方面的主导功臣之一,与园丘公司相辅相承,奠定了今日的相关成就。农业局之后把油棕研究及一些相关事务框入 PORIM 掌管范围内。Porim 之后也改成今日的 MPOB。
在早期的育种过程,远东国家如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地,仍需涉足至油棕原产地的非洲以收集油棕种质资源或通过当地伙伴机构以获取相关的种质资源。因此在收集种质资源方面也远不如原产地当地那么方便,收集到的品种量与种类也有限,这使到本区域的相关育种研究仅能从有限量的油棕品系中下手,这般做法倒是培育出了更佳素质的 Deli dura,比非洲的 dura 素质更胜一筹。
參考資料 :
1. R.H.V. Corley and PB.Tinker, The Oil Palm,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3.
2. Dr. V. Rao, Dr. IE Henson and Dr. N. Rajanaidu, Chief Editors, Yield Potential In The Oil Palm, Porim, 1990.
3. Rajanaidu N. and Jalani B.S, Proceeding Of The Seminar On Worldwide Performance Of DxP Oil Palm Planting Materials, Clones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Porim, 1999.
4. Rajanaidu N. and Jalani B.S, Proceeding Of The Symposium On The Science Of Oil Palm Breeding, Porim, 1999.
5. Rajanaidu N. and Jalani B.S, Proceeding Of The Seminar On Sourcing Of Oil Palm Planting Materials For Local And Overseas Joint-Ventures, Porim, 1999.
6. Ahmad Kushairi, Ariffin Darus and Maizura Ithnin, Proceeding of the 2005 National Seminar on Advances in Breeding and Clonal Technologies for Super Yielding Planting Materials, MPOB, 2005.
Palm King Marketing Sdn Bhd
Tel: +603-3191 6535
Facebook: Palm King Marketing Sdn Bhd
Email: info@klspalmk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