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30年树龄的油棕正值翻种期,虽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翻种期可能提早或延后进行。有些园主对超龄但仍有些果量可言的油棕持以保留的立场让它继续生产以延续收入。这些个别因素使然的立场虽然不符合大马棕油局 (MPOB) 的意愿,但是由于没有强制规定超龄油棕必须翻种的条例,因此大马油棕种植业目前就面对了超龄油棕面积日益增加的局面,对未来棕油生产力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树龄25年及以上的油棕理应加以翻种,因为产量一般上已低落,树也太高不利采果及老树之鲜果串含油量较低等等因素而将降低生产力。
翻种好处多
其实,油棕翻种的益处良多,除了加强日后产量的收获为主要目的之外,园主亦可通过翻种来纠正过往油棕园所出现的问题,例如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机械化的容纳度不足、交通工具行道不妥善甚至排水系统不佳等等问题。还有可乘翻种而下种更高产的油棕,而一些可能已出现的土壤质地衰退甚至染病的问题也正可乘机加以改进及克服。例如已出现油棕茎基腐病 (basal stem rot disease) 或俗称灵芝病的园地可在砍树后以正确的土地准备作法来降低甚至消除未来的患病威胁。
经过了25 – 30年的园丘耕作,难免会导致土壤压实率过高,尤其载果工具不胜其数往来,对地肥力有无形的影响,包括任何有机质不易融入土里。在西非洲及马来西亚,第二甚至第三代的油棕产量下降曾被报导与这一点有关。压实过高的土壤导致油棕根系伸展及摄取养分与水分效益降低为这方面的导因之一。有鉴于此,若翻种地依然维持着这种土壤压实现象,那么土埋施肥法就更加贴切且有助新树之初期产量的提升。
这些要乘翻种来纠正的作业都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以期营造出高产及丰收的园地。翻种的考量也必须纳入提高日后园丘作业的生产力及降低营运开销以加强棕油的竞争力。因此,翻种计划对大园丘而言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而会严以布局,以免过去的园丘弊病依旧存在而失去了重要的改进良机。
在马来西亚,翻种时之梵烧作法已被政府禁止采用,固此皆以零梵烧 (zero burning) 作法来进行,当中绝多数将老树推倒切片排放树间为主以让养分循环入土进而增强土壤有机质。这种作法下也有引起犀角甲虫 (Oryctes rhinoceros) 入侵之忧而必须种植豆科植物来铺盖甚至采用生物防虫药物来降低虫害率。这些乃现今于马来西亚油棕园丘采用的正观翻种作法。旁种法 (unde rplanting) 由于会增加犀角甲虫害率而不受到政府鼓励。以下就列出油棕翻种计划须知,作为有意进行翻种人士的参考资讯。
翻种的策划
大园丘领域鲜少会受到例外情况的支配,反之会采取正规作法来进行翻种。大园丘由于面积大,因此翻种行动之前皆必要规化一番,例如要先开始那一地段及多少面积的翻种,同时也必须配合适合的气候,以免耽误作业完成的期限。还有翻种机械最少120马力的挖掘机及装上切片器、人手、土地准备及规化、秧苗准备等等都必须妥善安排,否则到时作业无法顺畅进行。
从过往耳濡目染的经验显示,翻种人有时会押后苗场业者运送他们订购的秧苗到园丘下种,因为当时正值旱季,使到苗场里的适龄秩苗堆集如山。虽然气候的变化有时无法准确地预测,但是对这些变化形态缺乏掌握力亦是导因之一。有鉴于此,不少大园主会慎重地看待油棕翻种计划以提早作好准备。这也包括物色有良好经验的翻种承包商,若有零梵烧作业经验者更佳,倘若能到该承包商于近期内所进行的翻种地观摩一番就更加美好了,因为选择到良好的承包商不仅可把事情办妥得好,也可节省园主监督的精力与时间。
在一些园地,25年的种植期可能产生了病症,尤其茎基腐病的出现或潜在威胁。因此中病的老树必须统计,园中空置的位置可能就是病树倒下所留下也必须加以记录。要在茎基腐病重灾区翻种油棕,尤其沿海地,应考虑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以确保日后植株若患病死亡亦不至于严重地降低每单位面积的油棕树量。为了取得更好的防范效益,这些病树应在翻种前先推倒,其树头及周围的根系必须完全挖起及远置于新种植坑之地点。再来,在沿海地之茎基腐病灾区,在将老树推倒之前先进行两轮次的深式犁土是受到鼓励的作法,此举有助于中断灵芝真菌(Ganoderma boninesne) 在土里根际间传病的延续力。
土地准备及划线定位作业
自从政府禁止公开梵烧作法后,零梵烧作法随后推行,老树推倒切片并排置于园间让它自然腐化。由于这作法具环保效益而且效果良好,因此已受到大园丘领域的采用。其实零梵烧作业不限于油棕翻种油棕,它亦可用于可可、橡胶或椰树翻种成油棕方面。老树切片后要排置的位置及次沟渠位置和其他相关作业应在老树推倒之前就确定好,这样才能圈定新种植行的位置。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准备包括以下流程:
1. 准备好翻种设计平面图,当中列下要下种的地点及同排树间及树行间的距离、叶堆行、采果走道、园中道路及沟渠位置。
2. 在未斩伐老树之前的一个月或更早,以杀草剂将园里的野草全面喷洒。
3. 以不小于120马力的挖掘机将老树推倒,并装上切片器把老树茎以45 – 60斜度切成厚度5 – 10cm的片块,树头及残余必须挖起然后把洞坑填平。
4. 把所有的片块及叶子排放于叶堆行里。排放法包括每两行就一叶堆行,再每四行再一叶堆行,之后每两行一叶堆行等方式进行。(图一)
5. 叶堆不可高过一米,而且叶堆须距离新种植坑一米。
6. 在梯田翻种地,叶堆应排放在梯田之间处。
7. 园中不再使用的沟渠或洞坑应填平。
8. 以上作业应在干燥季节里进行。
再来,在沿海地翻种虽然一般上采用直线式下种,但是有时也必须依据现有的水道系统而调整,以免种植行与水道距离太远。因此,如果有必要重新整顿水道系统,那么应该跟纵种植行来进行。毕竟园中水道除了疏通大雨水以免淹水的作用之外,平时里保持着一般水平位可让油棕根系获取水分而不应离树太远。在山丘地翻种,定线作业则以地形(contour)为依归。这些园中的各种定线及定位标记应涂上颜色来区分。
图一即是一个用于平地或微波地的典型翻种设计平面图,图中显示出以下所列之数项重点:
1. 新种植行乃在每两旧种植行之间进行,意味新树不种于旧坑里。
2. 叶堆则置放于旧种植行上,以每2 – 4 – 2旧种植行排放一堆方式进行。
3. 每8排新种植地就建立一条次水道或沟渠。
图二为一般土地每公顷种148棵的设计图,图三及图四则是梯田设计图,图五及图六是斜坡地采用的平台尺寸供参考。
在零梵烧作法下,这些叶堆生物质里的养分及有机质将循环入土,成为效益佳的免费肥料,相等于每公顷可得到737.9公斤尿素氮肥、204.8公斤的 CIRP 磷肥、848.4公斤的 MOP 钾肥及487.5公斤的 Kieserite 镁肥。此外,这零梵烧作法的休耕时间就比梵烧作法短。当老树推倒切片及排放工作完成后的两个月内应栽种豆科植物来铺盖叶堆及空旷地,能减低表层土及养分被雨流冲刷而流失,同时亦可防范犀角甲虫的入侵等等诸多益处。长远来说,这项作法提升了园丘的经济及永续经营效益。
除此之外,翻种园丘的其他基建应乘土地准备时作好,如交通工具行道、沟渠或甚至梯田等等,以加强日后园丘作业的生产力。当然,土地上之基建有时难免必须根据现有地形来调整为宜。这方面亦须考虑到园丘的采果作业欲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例如早期甚至到了今天,若依旧继续采用单轮车来推果,那么每条走道到达路口的长度最多是150米,但是若考虑把运果作业机械化,那么加宽行道甚至增加长度亦应进行。其实,如今全球定位系统普及已使到行道及水道系统的策划能更加方便地实行。行道建好后必须加以扎实让水流顺畅而避免土软而易浸水。此外,为了日后方便保养,行道不应太过遮阳而因此不宜将树紧种于路旁。
虽然一般翻种园地可采用典型的平面设计,但是一些较特殊土壤仍然可以依地情而调整,例如水道数量、面积及深度应依据土质、地下水位及必须通流掉的水量来决定。
一般上,在翻种地,老树未推倒前先把封尾式壕沟建好作为填入油棕生物质的地点,然后把老树朝同方向推倒,之后把旧坑及周围的残根完全挖出,再用土把坑填平。老树茎以45 – 60斜度从茎基处起切成5 – 10cm厚的片块,然后把残叶及块片推入壕沟里。在这方面,残叶应在块片之下方以方便视查工作。
以壕沟填入生物质并非单一的作法,有者仅把生物质置放于平地让它风化腐枯。虽然如此,壕沟填入生物质的作法据知能更有效地防止犀角甲入侵,因为壕沟内湿度高且浸水而不适合这害虫的繁殖。一辆120马力的挖掘机一般上能在10 – 12小时里把80 – 115棵老树推倒及切成块片。每4行新树就建一条壕沟,因此生物质也就放置于同样地点。但是在山坡地,生物质则平铺于梯田之间的斜坡地。
在平地或少于5斜度的微坡地,新树就以直线下种。当坡地斜度介于6 – 20度时,两段式梯田或应被采用,即一段为种树梯田,另一段为交通工具行驶的梯田。当然,后者应比前者来得宽。地势如果斜度超过20度,那么就应使用宽或传统式梯田。25斜度以上的地势不宜翻种油棕,但可考虑栽种有价值的森林树,而且土壤应尽量免受干扰以避免土蚀情况发生。
栽种豆科植物铺盖地面及采用空果串铺盖小树下
当土地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应立即栽种豆科铺盖植物。由于空旷地易导致野草快速地长上来,因此豆科植物铺盖地面的作业应尽早完成,但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在栽种这类铺地作物之前先把地面的潜在野草杀灭,这可通过喷洒 glyphosate 来除掉野草类加上喷洒2,4 – D 或 Ally 杀草剂来杀灭阔叶草 (如需要),否则豆科植物很快将面对野草的竞争而必须花费额外的时间及金钱以点喷杀草剂来解决。
此时也可利用挖洞机械准备好种植坑来下种油棕秧苗。这些工作应在土地准备好之后的两个月内完成。在有犀角甲虫威胁之地,采用超龄秧苗下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秧苗下的圆围若能铺盖空果串则是上佳之举,有助于降低秧苗受到多种震荡 (transplanting shock) 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保水保肥等等的益处。
况且空果串亦拥有养分可辅助原地之养分水平。根据资料显示,每吨空果串拥有相等于8公斤尿素 (N)、2.9公斤的 CIRP (P)、18.3公斤的 MOP (K) 及4.7公斤的 kieserite (Mg) 的肥料,只是这些养分乃逐渐循环入土而不是可马上被小树摄取。因此首两年的养分水平及需求依然必须跟进而行事。小树可每年铺盖一轮的空果串来取得更佳效果。
防范犀角甲虫
下种后的小棕树易受犀角甲虫的入侵,尤其生物质排放作业不佳或没采用豆科植物铺盖园地。因此,一旦出现这虫害,那么应立即设立犀角甲虫性信息诱捕器 (pheromone trap) 来捕捉。这类以雌性甲虫性信息来诱引雄性甲虫入陷阱的捕捉器每2公顷设立一个即可,但亦有园主每2 – 10公顷才装一个。每晚每个捕器可捉高达34只甲虫,效果不俗。根据大马于2005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回卷中的57%园丘都利用了这一种诱捕器来控制园里犀角甲虫害。
诱捕器上方所挂着的性信息产品可耐用14天,之后更换即可,但亦有耐用期长达12星期之久的这类产品,显然更省时时力。此方法捕捉甲虫乃以降低雄虫数量进而降低繁殖率来达到控制的效果。犀角甲虫往往就冲着油棕翻种地而来,因此若要加强防范,可于翻种开始前的6个月就在园地的边缘装上诱捕器来降低这些害虫进驻园里的几率。
犀角甲虫害所殃及的小树树量如果超过5%,那说明虫害率已偏高而必须兼用其他方法来应对。在这方面可利用化学虫药来应付,例如 lambda – yhalothrin、cypermetherin、fenvalerate、monocrotophos 或 chlorpyrifos 皆为有效的虫药,以喷洒于叶炳基处即可。通常喷后的11个星期里即可看到明显的效果,也即小树受创率明显地下降。在此,cypermethrin 虽然能良好地控制犀角甲虫,但是其毒性强对授粉甲虫非常不利而不受鼓励采用。Carbofuran 在防范这害虫的效果则不佳。化学杀虫剂缺乏环保性,因此必须慎用。
生物菌如今用于克制害虫已逐渐普及,效果也不错并且对有益昆虫不构危害性而应加以善用。 Metarhizium anisoopliae 即是针对犀角甲虫控制而开发,并自1990年起即已用于此方面的产品。数年前这种生物菌已开发成粉状及粒状产品,让园主依地情而选用。粉状的必须采用清水调配 (700克/公顷用量) 后喷于犀角甲虫繁殖之地点 (每方米之生物质喷一公斤调配好之剂量),例如叶堆行等等,而粒状的就洒于叶堆等地点即可。M.anisopliae 菌会攻袭犀角幼虫导致死亡,其菌孢子将广传使更多幼虫甚至成虫受创而死亡来达到控制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M.anisopliae 菌并不对有益昆虫带来危害使到其用率日益增加。
除了犀角甲虫,翻种地的叶堆处也是老鼠生存及繁殖之地,并对周旁小树构成危害,因此可采用第二代鼠药来控制,效果不俗。但由于老鼠乃猫头鹰最爱的猎物,一旦被捕捉,其体内鼠药残余对幼猫头鹰的存活率及成长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鼠药应在鼠害率高过5%后才应用,同时尽可能避免在猫头鹰生育期里使用以降低对幼猫头鹰的影响。
建立良好的地下水平位及水源
翻种地之水源菅理是不可忽视及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良好的土壤湿度乃油棕表现佳的条件之一。固此,各种土质及地势之水源保养应尽量好,例如沟渠系统方面,一般沿海土质之地下水位应保持离地面60 – 90cm为佳以配合油棕根系的良好摄取率,要达到这目标,那么每8行油棕最少要建立一条沟渠,甚至提高至每4行或每2行一沟渠,视需要情况而定。坦白说,要一直维持这一水平位并不易,为此可在沟渠尾端建立沙包堰及水闸门来控制进出水以保持园中应有的地下水位。
除此之外,在一些钭地势之地建立泥池、存水坑甚至壕沟以保存雨水作为油棕水源之需,但深度不应超过一米以配合树之摄水范围来加强树的成长表现。总而言之,园里之雨水保存设置作得越好就对植株的成长及生产力越有明显的帮助,同时这些保水池也有放缓雨流冲击力所造成的表层土及养分流失甚至土蚀的发生。
翻种分期进行
下种秧苗是另一翻种的要项,主要在于采用正确的种植面积及降低移种震荡对秧苗的影响。移种作业应在上半段的雨季里进行,若翻种地达到一万公顷面积,那么每年翻种大约4%的总面积应不成问题。一万公顷园丘若进行新种植,以最长4年完成所有地段的作业乃合适作法,但是对翻种而言,这期限可能就太短促。因此翻种作业应早点开始,这样就有较宽裕的时间来完成。以每年翻种4 – 5%的老树可作为参考,而且这作法有助于建立起平衡的油棕树阶龄结构以平衡果串产量及棕油厂生产等等作用。此外,若同时间翻种了太大面积的老树,而新树则需要2.5 – 3年时间才开始产果,而且首2 – 3个生产年的产量不多,可能会因此而造成公司现金流动面对问题。
有鉴于此,翻种计划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其实老树依然能产果,尤其在良好地理环境及农艺例如平时良好的施肥作业,果量有时仍然有些看头。这也是有些园主不断然翻种的原因之一,包括一些园丘。坦白说,这般思维乃符合”翻种经济”的一些基础包括尽量保留老树让他继续产果以免翻种后等得小树长大产果之期间对公司现金流动的影响。话虽如此,但相信言中之意乃指出逐步进行翻种并以不导致现金流动出现问题的重要性。
大马超龄油棕面积明显扩大
翻种由于导致收入停上或减少及增加开销的事实,再加上近年来的棕油价处于可取之水平而可能成为了大马油棕翻种量跟不上局势出现。这点可从2000年与2016年超过25年树面积的比率来看出。在2000年,超龄之树的总面积 (262,272公顷) 仅占全国油棕总面积的7.8%,但到了2016年,超龄树面积 (365,581公顷) 占了全国油棕总面积的19.5%。这总面积的油棕全部必须于2020年之前翻种,因此如果根据每年只翻种50,000公顷的建议,那么就需要14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些超龄面积油棕翻种完毕。况且还有938,757公顷属于19 – 25年树龄之树将陆续来到了翻种年而使局势更加复杂。
有鉴于此,翻种将是大马棕油领域的一个新挑战,要如何地使到大小园丘乐意配合政府意愿如期进行翻种就是这挑战之意思。其实小园主领域之超龄树比园丘领域高了很多,即14.8%相对4.7%。有朝一日,政府若台出强制超龄油棕必须翻种的条例,它乃显示这现象已来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种植坑的重要性及降低移种震荡现象
一般上,种植面积应以能良好容纳秧苗根系为主要考量,但在肥沃地,大种植坑的采用倒无必要,反之背向梯田壁的秧苗应以较大的种植坑来下种(直径一米及深一米),之后用表层加入棕油厂干状排废水生物质来填平洞坑,之后再以250 – 300公斤之空果串以半径2米阔方式铺盖在每棵秧苗之下。反铲机或需在这方面采用来挖种植坑。在泥炭地,种植坑的准备包括了扎实土壤后挖直径一米及深半米洞坑来下种,这可让秧苗周旁的泥炭土有沉缩的空间及加强小树成长中之掌地力。
种植坑一挖好后应尽速下种以免变得干燥。秧苗若种得太深对其成长不利,尤其在黏质高的土质,反之种得太浅则小树易倒,尤其在泥炭地。正确及安稳的作法是下种时之秧苗土和表层土呈平线即可。为了降低移种震荡力度,以下几个要点可供参考:
1. 秧苗移往园丘下种之前应完全淋湿,并在当天就下种。
2. 秧苗根系的土团应完全纳入种植坑里,与地平面一致。种植坑底的土壤应稍为压实但不应太扎实。
3. 移开塑袋后下种。
4. 用表层土掺搅DAP磷肥然后慢慢填平洞坑。
5. 下种后的秧苗周旁泥土必须加以压实。
此般下种后的秧苗以不易手拔上来为理想的水准,尤其有野猪出没地带这点更为重要,而且也是降低移种震荡的要点,亦可减低秧苗旁土壤易沉及干燥的现象而影响植株的存活。下种后一星期里若无下雨应立即浇水,每棵2公升,每星期浇一次直到下雨为止。能采用空果串铺于树下尤佳。此外,野生动物如山猪、猴子、大象、老鼠等的破坏应加以防范以免带来严重的秧苗损失及干扰了翻种计划的成效。
采用旁种法翻种?
翻种计划除了把老树一并清除再种方法外,些种户则喜欢旁种法 (underplanting),以待小树成长上来后才清除老树。这作法可让种户延续收入及明显地缩短无收入的时间。旁种法并不受大马棕油局鼓励,因为犀角甲虫害率将增加,而且茎基腐病的机率亦提高。但是在良好作法下,尤其无茎基腐病风险之地,这方法仍有可行之处。在此姑且不谈其利与币,对于有意采用这作法来翻种的话,那么必须以尽量减少老树下的新树受到挡阳的机率。以下为建议的旁种作法来平衡及提高老树与小树同存的效益直到一定的期限。
首先而言,为了减少老树小树遮阳的影响,老树应朝北南方向局部清除,这样一来,旁种的小树就可享有朝阳及夕阳的光照。其实,有老树挡阳新下种秧苗之移种震荡所产生的伤害可明显地降低。小树必须要有充足的光照才能成长得好,固此,旁种法就必须以这点为基础。
旁种法可先把50%的老树清除,下种秧苗后第12个月将留下的老树大量地修叶,然后在第18个月把他们全清除掉。换言之这作法即可保留一半的老树长达18个月。另一选项则是秧苗下种后第6个月将50%的老树清除,其余的分别在第18及24个月时清除掉。
还有另一作法 (没茎基腐病历地带),即修掉每一隔行老树75%的叶子,4 – 5个月后再把这些老棕树清除。余留下来的老树以正常修叶即可,但在第12 – 13个月时加剧修叶至75%并在第17 – 18个月时将这些老树全清除。这些作法下之50%老树给于18个月继续生产空间有助于提供收入,而且因为光照更佳而享有每棵树更理想的果量。当然旁种法下在把老树清除时难免会殃及小树。
选择理想种植密度强化日后产量
诚如以上所说,翻种之一重大优点即是可乘此机会来提升旧有园的不足之处以便翻种后的新园有更佳的生产力。这层面就包括了选择理想的种植密度。若旧园之种植密度太密或太宽就可乘翻种之际改进。资料显示,密度高虽然可获得较佳的初期果量,但长远而言将面对产量因叶子相叠率太高影响光照率而下跌,而密度太低并不符每单位面积之经济成效。
种植密度可介于110 – 200棵/公顷,但在大马,显然以136148棵/公顷较为普遍。如果园地适合下种高达160棵/公顷,翻种时却只下种136 – 148棵就可能有些不到位,每公顷地少了12 – 24棵之应有树量也意味平白地损失不少应有的收益。油棕专家 R.H.V.Corley 就曾在马来西亚进行4项有关油棕种植密度的研究实验并通过技术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建议在良好的沿海地采用150棵/公顷及在良好的内陆地采用158/公顷及在较差的土地采用165棵/公顷的种植密度并配合适度的施肥。从这里可理解到肥沃地种植密度比不肥沃地来得低,因为肥沃地将使到树的枝叶伸长率较佳,若种植密度太高势引起太多的叶子相叠现象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
在考虑采用何种密度来进行之前是有必要知道密度太高的严重性,它不但会导致植株长高率增加,枝干长势较竖立对产果不利,况且树为了争取光照而努力往上生长下亦将导致树的食物资源就输往其植物性成长方面而影响了产果方面的资源需求。这情况可能造成日后必须疏林 (thinning) 以砍掉多余植株的烦恼。
有鉴于此,在大马,安全的建议是在优良土质上以9.1公尺三角型树距下种,每公顷可得136棵,在中等肥沃地采用8.8公尺三角型树距下种148棵,而在不肥沃地应用8.5公尺三角型树距可种160棵 (请见表一)。因此,若原地质已不肥沃却仅翻种136棵/公顷可能就造成日后产量的落差及收成损失。在三角形种法,树行与树行之间的距离比同树行里的树距小。要计算出树行与树行之间的距离,采用树间种植距离 x 0.866即可得到答案。
从以上所理解到的即是土壤肥沃度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因素之一,另一决定因素则是地势。当地势斜度越高时,其种植密度应比低斜度或平地来得高。斜地势可采用梯田来下种,并有助于减低养分及表层土流失,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加容易。这类地势归纳为中等肥沃土,其种植密度可参考表二。
这些举例又与翻种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用意旨在说明今日的油棕种植材料已有高产的水平,固此,已达翻种期的老树应尽快翻种来取得好收成。虽然 DxP 油棕有不错的产油量,但若种户要取得更高的产油量,那么组培油棕 (clonal palms) 则是更佳的选择,其含油量比 DxP 高出20%及以上。这是不少园丘采用后的评语。但其秧苗价格比 DxP 贵了许多,因为生产成本较高的原因。大马国内目前有15所公司年生产5百万棵组培苗但仍不足以应付市场需求即可看出这种油棕的魅力了。目前组培油棕的突变率已在5%以下,故此已改善了之前较高突变率对种户产生的负面印象。
虽然如此,以大面积来单种同一种类的组培苗并不受鼓励以防病害风险提高、低授粉率及环境效应产生的问题进而降低产量,反之应采用多个品种的组培种来翻种为宜。大马棕油局曾对6种组培苗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内陆地和沿海地皆分别取得10.36吨及10.81吨/公顷/年的傲人产油量,最低记录也有8.34吨/公顷/年。
除此之外,翻种时亦可采用单克隆 (semi – clonal) 或双克隆 (bi – clonal) 油棕秧苗,前者之母树乃组培树,而后者之父母树皆是组培树。这两种秧苗成龄后的长势比 DxP 树更一致,产油量亦比 DxP 树高约15%,甚至达到7.95 – 9.52吨/公顷/年,视何树种而定,而且其秧苗价格比组培苗低,和 DxP 苗价差别不大,突变性亦比组培苗低,鲜果串产量亦不俗。
总而言之,翻种带来了刷新油棕园的机会,以便建立最佳生产力的园丘。毕竟国内适合油棕种植的土地已越来越少,因此而必须提升原单位面积的产量来增加生产力及收益。采用合适的土地准备、高产种植材料、理想的种植密度、降低秧苗因虫害及移种震荡的死亡率及良好的水源保养措施将能成功地建立高生产力园丘。当然这也必须要有良好的农艺作业支援才行,包括贴切的施肥作业等等。
注:文中照片仅作为插图用途。
参考资料:
1. Ahmad Kushairi Din, N. Balu and Azman Ismail (editors), Oil Palm Replanting – Little Steps To A Giant Leap, MPOB, 2018.
2. Ahmad Zamri Md. Yusof and Mohd Faiz Malek, “Key Practices At Replanting”, Golden Hope Research Sdn Bhd.
3. P. D. Turner, Oil Palm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ISP, 2003.
4. R.H.V. Corley and P. B. Tinker, The Oil Palm, Blackwell Publishing Co., 2003.
5. Thomas Fairhurst and Rolf Hardter (editors), Oil Palm – Management For Large and Sustainable Yields, PPI, PPIC and IPI, 2003.
6. Esnan Ab. Ghani, Mohd Tayeb Dolmat and Mohd Basri Wahid (Editors), Manual Penanaman Dan Penyelenggaraan Sawit Untuk Sektor Pekebun Kecil”, MPOB, 2001.
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