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 Arrow Fertilizer Sdn. Bhd.
No. 36-1F, Jalan Setia Perdana BF U13/BF, Bandar Setia Alam, Seksyen U13, 40170 Shah Alam, Selangor, Malaysia. Tel : +603 3359 7711 +6016 9815 169
E-mail : info@twinarrow.com.my
Website: www.twinarrow.com.my
《稻米与鸭子:双收梦,为何难成真?》
在许多生态农业推广案例里,“稻鸭共生系统” 常被称为最诗意又实用的农法之一。稻田里,一群鸭子悠游其间,不仅啄食害虫、松土增氧,还留下天然肥料。稻农既能收稻,又能卖鸭,理论上是一举两得的双赢模式。然而,这样的 “稻鸭共生梦”,在马来西亚却鲜少真正落地。多数稻农宁愿继续依赖化肥与农药的传统方式,对放鸭入田的想法,兴趣不大。
原因并非稻农不懂生态,而是现实让他们步步为难。
首先,劳力问题是一大关键。稻鸭共生需要日常管理鸭群,控制数量、放养时机、收鸭时间,甚至防范天敌与疾病。对许多已经高龄化的稻农来说,这是一份 “额外的工作”,而非轻松的附加收益。年轻人又少愿投身稻田,更难找到劳动力去 “看鸭子”。
其次是市场与收益的不确定性。鸭子虽然能卖钱,但必须有屠宰、冷链与销售渠道的配合。多数稻区缺乏这样的系统支持,农民担心 “鸭养成了卖不出去”,最后只增加负担。相比之下,化肥与农药的 “即时效果” 看得见,鸭子的价值却需要时间与配套来兑现。
第三,农业政策与补贴结构也使得稻鸭模式难以被鼓励。马来西亚的稻作体系长期被补贴与收购价机制锁定,农民追求的是 “稳产”,而不是“创新”。若政府补贴仅针对化肥、农药与稻谷产量,那么生态多元化的尝试自然缺乏诱因。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稻田结构已不适合养鸭。现代化稻田多使用机械收割、统一灌溉,渠沟与水位深浅不一。鸭子在机械化田区容易受伤、污染设备或破坏秧苗,技术上的不协调让农民望而却步。
于是,稻鸭共生在马来西亚成了一种 “美丽但遥远的理想”。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揭示了农业转型的矛盾:
- 我们渴望生态,却被效率束缚;
- 我们赞美传统,却活在市场逻辑里。
或许,当农田再度被视为生态系统,而非单纯的产量单位,稻鸭共生才有机会不只是 “故事”,而成为一种新生活的实践。
來源 : 专业网络平台
注 : 仅供參考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dn. Bhd.
No. 11, Jalan Teknologi 3/6, Taman Sains Selangor 1, Kota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Tel : 03-61517924/25/26/27/28
Fax : 03-61517081
E-mail: sales@aarsb.com.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