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突破传统户外养殖旧框框  邱英华开启室内水产养殖新商机

突破传统户外养殖旧框框  邱英华开启室内水产养殖新商机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TT Fertilisers Sdn Bhd
No 22A-M, Jln 6/6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68000 Ampang Selangor
Tel : 010-2170548

Website : www.tt-fertilisers.com

提到水产养殖,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漂浮在海面的奎笼或是陆地上挖掘的大型养殖池,然而,在先进技术不断演进之下,如今想在城市地区,例如巴生谷一带,进行商业化养殖鱼虾,已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科技的进步以及被专业人士改良利用之下,有兴趣开拓城市化养殖场的人士,如今已经可以梦想成真。

雪邦今日水产养殖中心 (STAC) 创办人兼首席水产养殖导师邱英华在接受《农业天地网》专访时表示,自1995年创办 STAC以来,他便一直不断地研究与开发水产养殖技术,尽管一路走来挑战重重,他还是秉持当初的理念,就将最好的水产养殖技术引进马来西亚,造福水产养殖业者。

他坦言,在开始阶段,他也是采用传统户外池塘养虾、即便当时海外已研配出不带菌虾苗,可是,户外养虾环境还是会造成水产染病,如海水、野鸟、水獭皆有可能传病给在户外养殖的鱼虾。

由于外在因素不可控,所以导致许多养殖计划时好时坏,这使他决心要去除这个外在因素的风险,于是,他于2006年从澳洲引入先进的室内养殖系列,也就是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 (RAS),并透过益生菌及微生物培育出生物絮团 (Biofloc),以自动分解水中鱼虾排泄的氨,让水质保持清洁而无需更换,循环不停再使用。

邱英华解释,水中益生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菌等,鱼虾服下这些菌类,再被人类吃进体内,同样会对肠道消化系统有益。

不过,他表示,想在这系统下成功养殖鱼虾,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那就是一开始就要选择健康的鱼苗,这样接下来的事情就会顺利很多。

严控鱼苗质量是室内养殖成功的关键

邱英华巧妙地以早前的冠病疫情作比喻,将其与室内养殖的无菌环境联系起来。他形容养殖鱼虾的水槽就如同一个密闭的机舱,如果其中出现一只带菌的鱼苗或虾苗,就犹如一名确诊的冠病患者登上飞机,可能迅速让整个环境 “感染”,导致养殖失败。

因此,邱英华强调,投放到水槽中的新鱼苗或虾苗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观察,确保无菌状态后才能进入养殖系统。他特别劝告那些有意从事室内养殖的人,不要为了节省成本而购买来历不明或价格低廉的鱼苗,因为一旦引入携带病菌的苗种,将可能让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与其贪图一时便宜,最终导致满盘皆输,不如一开始就选择优质健康的鱼苗,保障养殖的顺利与成功。”他说道。

培训学员包括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

邱英华在水产养殖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毕业于新加坡大学及南洋大学的水产养殖相关学系,曾在政府部门服务多年。1995年,他辞去公职,创立了雪邦今日水产养殖中心(STAC),专注于教授有志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士。

他说,STAC养殖基地目前饲养很多种类水产,包括淡水虾、龙虾、龙趸、龙虎斑、忘不了等,适用于做教材,可以让学生做实验,学习不同的水产类。邱英华补充说,其实,马来西亚有许多人对水产养殖充满兴趣,却苦于没有实地学习的机会。因此,他通过STAC养殖基地,为有志者提供培训。

从1997年至今,邱英华已培养了约1000名学员,其中不乏律师、会计师及上市公司老板等专业人士。他认为,这些学员可能是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探索新的投资机会。此外,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到STAC实习,获取宝贵的实地养殖经验,这让他倍感自豪。

最近,一家本地大学在 STAC 的养殖基地免费安装了一套 “智能水质测量仪”。邱英华表示,这是一款目前仍在试验阶段的先进设备,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实时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变化。借助这项技术,养殖者即使身处基地之外,也能轻松掌握水质情况,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

邱英华相信,通过技术的引入与知识的传递,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迈向更加智能化与可持续的未来。

必须实践与学习并行不断创新迈向卓越

由于室内水产养殖带来的便利,这种养殖法如今在全世界越来越受欢迎。不过,在马来西亚,当谈及室内水产养殖时,很多人可能还停留 “用桶养鱼” 的思维模式。邱英华表示:“其实,室内水产养殖不是随便用水槽就能开始的,还需要有工程基础,计算水流、溶氧饱和度、水的酸碱度、水里矿物质含量以及鱼虾所需的营养等等。此外,室内水产养殖需有完善的设备,最重要的是不能停止给鱼虾打氧气。”

与其他的水产养殖方法一样,室内水产养殖也会面对棘手的挑战,例如停电的问题。邱英华分享,第一次遇到停电的情况时,水产都全军覆没。在吸引这次教训之后,他平日都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备用的发电机,因此就算停电,也能供鱼虾全天的氧气,让它们存活。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Hextar Fert Sdn. Bhd.
No. 64, Jalan Bayu Laut 4/KS09, Kota Bayuemas, 41200 Kl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的邱英华强调,不断改进很重要,不要原地踏步。邱英华举例,自己不停改良方法,不能只是死板地只看书,必须结合网上和其他的资料,不断尝试新方法。另外,在疫情爆发前,他每年都会参加中国国际会议,如世界水产日、检讨会等等,向他人学习,进步自己。

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完善生物保安系统

毫无疑问,与户外水产养殖比较起来,室内水产养殖具有多项显著优势。例如,占地面积小、人力需求少,养殖成功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同时有效规避了户外环境、气候变化、天敌和病菌的侵害。

此外,同一地点还能够同时养殖咸水和淡水水产,互不干扰,充分展现了室内养殖的高效性与灵活性。他进一步指出,通过人工添加海盐调节水体的咸度,营造仿海水的环境,即便远离海岸,也能够成功饲养海水鱼,完全不受地域限制。

然而,邱英华坦言,正如之前所言,室内养殖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经验不足曾让他付出代价。他回忆道,最初接触室内养殖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一度损失了整桶养殖的水产,甚至连辛苦培育的循环水系统也不得不废弃。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逐步完善了生物保安系统(Biosecurity),在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例如,在正式养殖前,必须对鱼苗和虾苗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菌后才能投入系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他还强调,养殖者必须深入了解不同水产的习性,这对养殖成功至关重要。他举例说明,在一个容量为一立方米(cubic meter)的养殖水槽中可容纳一吨水,如果养殖的是淡水长臂大虾或虎虾,由于它们具有“底栖”习性,会聚集在水槽底不动,因此最多只能投放约120只,否则生存空间不足会影响它们的生长速度。而南美白虾则不同,它们会在水体中自由游动,同样的水量条件下,可投放多达500只。

由此可见,经验就是财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每种水产的特性,才能让养殖过程更高效、更成功。

邱英华也坦言,虽然室内水产养殖在许多国家已相当普及,但在马来西亚,采用这种养殖方式的业者仍然为数不多。因此,他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这种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他表示,经过 STAC 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如今的室内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为城市化养殖创造了更广阔的商机。

目前,STAC养殖基地内拥有三种主要的室内养殖系统,即鱼菜共生系统(Aquaponics)、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以及生物絮团系统(Biofloc)。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也为马来西亚水产养殖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商业化室内养殖须以高市场价值品类为主

无论如何,邱英华也表示,在计划启动商业化室内养殖项目时,必须优先考虑资本回报。由于室内养殖受限于面积,产量难以与户外养殖相比,因此为了更快达到收支平衡并实现盈利,业者在初期应专注于市场价值较高的鱼虾品种。例如,澳洲龙虾、南美白虾,以及结合龙胆石斑与老虎斑的龙虎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邱英华透露,备受追捧的龙虎斑实际上是由沙巴大学培育的混种石斑鱼,因其肉质鲜美细嫩、成长速度快,受到亚洲各国水产养殖场的青睐,迅速成为水产养殖界的新星。

谈到商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成本时,他指出,以一个一立方米的养殖桶计算,成本大约是2,000令吉,因此建设10个养殖桶需投资约2万令吉。他建议养殖龙虎斑鱼,因其市场价值较高。每个桶可放养50只龙虎斑鱼苗,虽然鱼苗价格昂贵,每只约25至28令吉,但养成后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以一年时间将龙虎斑养至1公斤为例,每公斤可带来约20令吉的利润。这样计算,一个桶养殖50只龙虎斑鱼,一年后如果全部达到1公斤的重量,利润可达1,000令吉。

尽管如此,邱英华也提出保守估计,在扣除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后,他认为业者大约需要3至4年时间才能实现投资回报。

总结

室内水产养殖因其高效性和精准管理的特点,正逐渐受到更多养殖业者的关注。它具有占地小、管理方便、生产周期短等优势,同时能够有效规避气候变化、天敌和病菌的影响,提升养殖成功率。

此外,通过人工控制水质和环境,同一地点可以同时养殖咸水和淡水品种,极大提高了养殖的灵活性和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室内水产养殖将为城市化环境中的水产生产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FGV Agri Services Sdn Bhd
Level 9 West, Wisma FGV, Jalan Raja Laut, 503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 +603-2789 1000
Fax : +603-2789 0111
E-mail : fassbmarketing@fgvholdings.com

分享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