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榴莲种植点滴

榴莲种植点滴

  • Post category:文章 / 榴莲

榴莲 (D. ziberthinus) 显然适合种于许多土质上,但泥炭地、排水能力差及沙质太高的土壤应避免。红土及花岗石属 (granite derived) 泥地很适合这作物成长。若要比较,那么高地即使不甚肥沃,榴莲树成长亦比种于较肥沃的沿海地或冲积土 (alluvial soils) 来得好。一般而言,地势从海平线至到海拔460米都适合榴莲树生长,只是当土里有硬层或劣等土壤,树成长表现将受阻而且时常低产。良土层深度少于75公分的土地并不那么适合榴莲种植。

榴莲树应对浸水的能力又如何?这点其能力是中下等,意指淹水或者积水情况太时常或严重就不利了,反之偶而之浸水即使时间长些亦不致于带来重大影响。这点乃指它一般上成长情况而言,倘若产果或开花期间面对淹水或严重积水局面,那么相信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了。地下水之咸度少过1000 μmhos/cm 为宜。Dollah 等人 (1993) 曾就种于3个不同气候区域的各阶龄榴莲的水需求量进行研究而估计出成龄植株每天需要高至360公升水量。有鉴于此,在有明显旱季的榴莲树必需要有良好灌溉系统。

榴莲树适合种于波地或斜度高达25 – 35度的山坡地。一项针对轻龄树在30度及19度斜度上的水需求研究显示,山坡斜度越高对榴莲树越不利,因为泥土的湿度保养率较低,但是这点可通过采用铺盖物质及水灌法来改善。

至于秧苗移种于园丘方面,雨季来临前的一个月进行为宜,而种植坑可在下种的一星期前准备好。虽然粪肥有时被用于坑里,但是这作法被认为可能会增加患上溃疡病的机率。另一方面,嫁接后下种于园丘的秧苗存活率与秧苗大小不无关系。研究显示,例如 D24,秧苗树茎周长达3公分在下种一年后展现66 – 77%的存活率,小于这周长的秧苗则面临71%的死亡率。其实一些榴莲品种如 D24 的存活率会低于其他品种,固有较难建立上来的趋势。在这情况下就必须采用较高的管理法来提高存活率。

关于种植密度,60年代的研究显示12米 x 12米 (40尺 x 40尺) 是普遍的作法,但是这距离导致每单位面积的树量太少而降低收成量。固此之后有者建议10.5米 x 10.5米 (35尺 x 35尺) 相等于每公顷可种86棵,当树成龄及生产了数年后再把一些树砍掉而剩下每公顷67棵以提高产量。这些早期研究的种植建议的合适性如今受到一些资深榴莲种植人的挑战,因为不少园丘就因为根据这些建议下种而使到园里树量少,空间多,产量自然较低的局面。

其实这类40 – 50年前的建议乃根据当时的榴莲树种为依归,当时的榴莲树包括一些属于土种,树形一般上高大,鲜少有修枝这回事,反之任其自然生长,因此就需要这般的种植距离,更何况研究员的研究基础一般上少不了光照效率的考量而较倾向建议充足的种植距离以让树取得充足光照进而提高产量。

这种学术性较强的出发点与现实或实际情况的冲突并不出奇。类式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作物研究方面,例如油棕秧苗作业乃至园丘种植上,专家、学者或研究员的建议不为业者所认同或采用乃平常之事。举例,研究人员建议某树龄的油棕应保留某数量的枝叶干以取得理想产量,种植人是否认同这理论进而贯彻?而且在实际上的执行也不容易,尤其采果及修叶作业多数由工人进行及高树采果,把熟果摘下乃首要任务,叶数量之保留乃其次。

话说回来,随着嫁接法应用普及化,所培育出来的品种已趋向树形较小及紧凑而不需如此宽的种植距离。以这些资深农友的经验,25尺 x 25尺的距离已足矣,甚至可采用比这更密的树距来进行,视树品种,地情甚至区域气候而定。

最后谈一谈秧苗下种后的兼种方面。据知,榴莲秧苗对烈阳甚为敏感,因此兼种一些作物的作法值得考虑以促进秧苗的成长甚至提高其生存力,但前提是要兼种的作物必须没有带来溃疡病的风险。香蕉是建议兼种的作物之一,为期3 – 4年。黄梨也在兼种名单里。番石榴亦被一些农友采用来兼种。笔者曾见过本意栽种猫山王的农友竟然兼种出一段高产的罗汉番石榴,而且其旁的榴莲小株亦长得健壮及茂盛,比隔邻同龄但没兼种的榴莲小株长势好上两倍有余而令笔者感受到榴莲兼种的重要性。况且3 – 4年的兼种作物会带来收成及收入,正面效益一目了然。

 

参考资料:

Michael J. Brown, Durio – A Bibliographic Review, 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1997, pp.84 – 87.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