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豆科铺盖植物亦感染灵芝病及启示

豆科铺盖植物亦感染灵芝病及启示

4座未成龄油棕小园丘分别2座于柔佛州、座于森美兰及一座于雪州,经过研究人员的观察后发现种在园丘里的豆科铺盖植物皆染上灵芝病,有白色菌丝及灵芝子实体 (basidiomata) 长于其根系及茎基处,感染率介于0 – 18.7%,视该园丘之前的灵芝病患率而定。在那些豆科铺盖植株里的灵芝菌已通过GSM (Ganoderma Selective Medium) 验证方式而获得证实。

两种上位的灵芝菌种分别是 G.boninense 与 G.zonatum,也是两种会感染油棕树的菌种。从这里显示,豆科铺盖植物也会受到灵芝病的侵袭并说明它已成为这些真菌的寄生体。豆科铺盖植物之下的土壤密湿也较阴凉,而且生物质如枯萎叶子、枝干及旧根积量而多,成为灵芝菌的食物来源及有利的生态环境。若将这情况与油棕患上灵芝病之事实联想在一起,那么可说灵芝真菌入侵的对象并非仅限于某植物种,反而是土壤情况包括里面的物质及温度等是促成的源头之一。

研究人员也以人工感染方式把灵芝真菌置入7种普遍采用的豆科铺盖植物,15个月后,全部都患上 G.boninense 菌之灵芝病了,每种都有白色菌丝及子实体附体,但以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的死亡率最高,达到46.7%,而 Mucuna bracteata 则11.7%,显示它具有最佳的抵抗力。Pueraria phaseoloides 的死亡率也相当高,记录45.0%,而其它的则介于18.3% (Calopogonium caeruleum) 及36.7% (Centrosema pubescens)。

从这方面来看,那么有灵芝病历在先的种植地, Mucuna bracteata 为最安全采用的豆科铺盖植物, Calopogonium caeruleum 次之,接下来是 Mucuna cochinchinensis (患病后死亡率21.7%)。患病后的 Mucuna bracteata,白色菌丝及子实体附体率其实和另6种豆科铺盖植物差别不大,但就胜在它患病后死亡率偏低的性能。

染上灵芝病的全部7种豆科铺盖植物,其根瘤 (nodules) 的数量若和无病豆科植株比较,皆明显地下降约一半,如 Mucuna bracteata 之无病时85%根瘤生长率相对中病后之41.7%,而 Calopogonium caeruleum 之95%相对45%等等。豆科铺盖植物的根瘤拥有固氮菌,可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成为天然氮肥。因此根瘤数量一少肯定将降低这方面的效益。


此外豆科铺盖植物的作用也包括控制野草及生产大量的有机物质同时保养土壤湿度、增加土展壤微生物活动等等。当它受到灵芝病的威胁后其铺盖率及长势难免受创而将影响油棕成长。因此,在有灵芝病出现的种植地,建立起豆科铺盖植物是否会助长灵芝菌的数量进而提高油棕的患病率倒是须要进一步去研究的事。

參考資料:

Idris, A. Seman., Ariffin, D and Ismail, S., “Interaction Between Ganoderma and Leguminuous Cover Crop-Pathogenicity and Field Observation in Oil Palm Plantation”, PIPOC 2003, MPOB, pp. 1020-1025.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