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蟋蟀粉做面包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面包的方向?(下篇)

蟋蟀粉做面包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面包的方向?(下篇)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Twin Arrow Fertilizer Sdn. Bhd.
No. 36-1F, Jalan Setia Perdana BF U13/BF, Bandar Setia Alam, Seksyen U13, 40170 Shah Alam, Selangor, Malaysia.
Tel : +603 3359 7711 +6016 9815 169
E-mail : info@twinarrow.com.my

Website: www.twinarrow.com.my

延续:蟋蟀粉做面包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面包的方向?(上篇)

 

当然,数据是美好的,但撇去人们在味道和心理上接受蟋蟀与否,食用蟋蟀制品真的安全吗?

 

三、安全与风险

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蟋蟀食品的安全事故报道,但对于蟋蟀养殖、食用产业链的安全问题,仍存在风险和质疑。

 

1、饮食健康风险

2018年,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发现,用蟋蟀粉制成的面包可能含有危险的细胞孢子。虽然这些面包中某些类型的细菌处于休眠状态,但依然可能会破坏面包,引发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此,科学家也提出,有许多技术,比如伽马射线或是微波加热可以清除蟋蟀粉的潜在危险孢子。

在很多蟋蟀粉或是蟋蟀食品的售卖页面、包装上,都会提醒若对甲壳类、贝类过敏,可能也会对蟋蟀制品过敏。因为目前的蟋蟀粉,都是带壳研磨,蟋蟀外壳含有几丁质,部分群体对此过敏。

某些情况下,昆虫比哺乳动物能耐受更高水平的重金属。所以家养或工厂饲养的蟋蟀,存在重金属超标和杀虫剂残留等风险。而针对昆虫类或蟋蟀粉的检测指标还未建立健全。

此外,长期食用蟋蟀粉对人们的健康影响仍待观测。比如蟋蟀粉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的影响,还尚未清楚。针对不同人群,食用量以及饮食搭配建议,也待补足。

 

2、蟋蟀养殖风险

目前蟋蟀养殖主要分为两类:农家院饲养(多分布与亚洲和非洲)和工厂化饲养,都面临着多种考验。

首先选种。对大量蟋蟀品种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估是缺失的。农家饲养倾向于就地抓取品种。工厂饲养即便经过了严格选种,当蟋蟀被集中饲养时,其抗病毒能力,以及饲养过程是否能保持灵活的遗传多样性,避免养殖过程中发生种族衰竭现象,仍在接受考验。

其次是饲养食物的安全风险,还是上面提到的杀虫剂及重金属积累问题。

加工环节,根据 Pasco 选用的 FUTURENAUT 蟋蟀粉,原料供应商公布是在经过 GMP 认证的泰国农场(室内)养殖的,并于 HACCP 认证的工厂中进行清洗(紫外线消毒)、热处理(沸水 40 分钟,烤箱中 7 小时)加工成粉末,然后真空包装进口到日本境内。但市面上大部分养殖工厂未披露详细细节,比如如何冲洗、研磨、杀菌、保存等。

此外,世界各地对于蟋蟀制品仍处于模糊地带。对蟋蟀养殖、加工,以及蟋蟀食品缺乏有力的监管。如果要大肆推广蟋蟀作为未来食品,那至少在安全监管层面需要给大众一颗定心丸。

 

四、价格与口味

最后,当我们把眼光收回,再看烘焙企业试水蟋蟀食品,芬兰 Fazer、英国 Roberts、日本 Pasco 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蟋蟀粉原料成本太高,所以产品售价也相对较高。反馈到消费者层面则是,他们是否愿意为产品花费高溢价进行购买或复购呢?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Hextar Fert Sdn. Bhd.
No. 64, Jalan Bayu Laut 4/KS09, Kota Bayuemas, 41200 Klang,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1、价格是门槛

如果蟋蟀食品要去其他食品竞争,成为可持续食品原料,那么就必须具备经济可行性。但目前,蟋蟀粉和蟋蟀制品比同品类食品都要更贵,在现下至少会一定程度阻碍其在未来的广泛应用。正如 David Julian McClements 在《未来食品》所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企业仍在优化配方和生产设施。此外,它们还需要更大的市场,才能从规模经济相关的成本削减中获益。”

比如 Pasco 的未来食系列,售价不低。从540円(≈¥32)一根的法棍,到2,160円(≈¥128)一块的年轮蛋糕,堪比 “奢侈烘焙品” 售价。在针对此系列的用户调研中,不少消费者反馈价格有点高。

所以如果 Pasco 不再进行线上限售,而是如 Fazer 那样进行开放式售卖,是否还会受到热烈追捧未可知。但可以预测的一点是,即便很多人克服对蟋蟀的恶心或恐惧心理,乐于尝试这款新型食品,基于其高昂的售价,也会极大地限制复购。

毕竟,作为一款烘焙品,大众的选择非常多。若是基于营养考量,也大可不必选择一款营养吸收数据未知、市场还未成熟的食品。况且,未来太遥远,饮食危机还未摆到面前,但价格却是目前切实存在的门槛。而且,蟋蟀食品也没好吃到,让人们在满足猎奇心理之后,还甘愿长期付出超高溢价来复购的程度。

2、昆虫形体联想,和口味都是难关

虽然 FAO 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上至少20亿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昆虫。但当昆虫作为基本食材推广时遇到的难关,也让我们意识到,食虫毕竟在全球范围内还非常小众。

恐新症和厌恶症,是人们反感吃虫的主要原因。毕竟当你知道自己吃下的是粉虫、蟋蟀、棕榈象鼻虫、蚱蜢等虫子时,肯定会想象昆虫本身的样子。让人从心理上就抗拒、排斥。

即便在有些地区,食虫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也是因为虫子确实好吃。Mogu在云南朋友家,曾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尝试了油炸竹虫,味道还不错。但那也是因为油炸之后只剩下油润酥脆的外壳,让人能在口感之外稍微抵消下虫体带来的心理冲击。

虽然目前很多蟋蟀多是研磨成粉,添加到食物中,能从形态上一定程度削弱人们的抗拒。但是大胆尝试之后又怎样呢?部分消费者觉得味道有点奇怪,也有消费者觉得味道尚可,但很少有反馈说很好吃,以至于会经常想吃。

而且蟋蟀粉在面包中的添加比例不会太高,否则面团会因为缺乏面筋而塌腰、组织破碎、口感上也不那么令人愉悦。

放眼全球,大家的饮食文化也还未被食虫大幅渗透。所以如果有一款售价昂贵的蟋蟀面包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会尝试一次,但也仅此而已了。

而当蟋蟀粉与蛋白棒相结合时,反馈还不错。因为对标的是健康人士和运动员,且能量棒本身具备一定的代餐属性,这类产品具备高溢价特点,所以目标受众接受大约¥16一根能量棒。

反观全球市面上发布过的蟋蟀面包版本,几乎都还未成气候。企业方会从责任感切入谈到全球粮食、营养不全的问题,但真正落实到食品上,蟋蟀还未能承载缓解粮食压力的重担。相反,现阶段因为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高昂的售价和并不出众的口感,显然没有踩中缓解粮食危机和饥饿的初衷,反而有点背道而驰,甚至更像是个噱头。

或许,蟋蟀作为未来食品具备可行性,但并不等同于这条路会走得顺畅。只有当产业链完善、价格趋于平价,且逐渐渗透入大家的日常饮食习惯时,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而现在,主流消费者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或许可以从娃娃抓起,毕竟相比于大人对食虫的厌恶,“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昆虫的味道和质地,因为他们对昆虫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不知道 Pasco 是不是也瞄准了这一点,才举办的研究竞赛呢~

 

来源 :

CIB烘焙技术研究所,FoodTalks, 2/8/2021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All Cosmos Industries Sdn. Bhd.
PLO 650, Jalan Keluli 7, Pasir Gudang Industrial Estate, 81700 Pasir Gudang, Johor, Malaysia.
Tel : +607-2523788
Fax : +607-2512588
E-mail : sales_marketing@allcosmos.com

Website: www.allcosmos.com

分享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