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沙地阿拉伯宣布禁示国内种植棕榈树,不管是海枣椰 (dates palm) 或者是观赏棕榈一律严禁下种,现有的则可以保留,原因在于严防红棕榈象鼻虫害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扩散 (以下简称为红鼻虫)。这种虫害专挑棕榈树入侵并破坏树的内部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由于红鼻虫乃通过钻洞进入树体内,外部没有留下明显的入侵痕迹,人们一旦发现树叶下垂树冠变形方才知曉红角甲入侵已为時晚矣,树体内已遭到重创而难于援救了。
在大马,红鼻虫于2007年首次在丁加奴州被发现,当时州內7个縣的58个地点受创。4年后,虫害率扩散至858个地点。2016年,玻璃市、吉打、槟城、丁加奴及吉兰丹被报导红
鼻虫入侵事件显示甲虫数量已经剧增。受创的树绝多数属于椰树,共计465公顷,因此这项虫害就和椰树挂钩,尤其大马拥有大约8万公顷的椰园面积,若沒尋求对策将会严重损害椰业领域。农业部于2011年在丁加奴共800公顷的椰园统计中发现共有55,000棵被破坏。
至于油棕作为棕榈一份子也面对潜在的威脅,在 FELDA 及 FELCRA 园丘所设立的信息素捕器 (pheromone traps) 中也发现了红鼻虫被套住的情况,但至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油棕树被它侵袭的报导而诚属庆幸。但是未來情况的发展就有视于当局的控制成效及油棕棕榈是否是它适合的寄生体而定了。
红鼻虫虽然并非原产于中东国家,但它显然最喜愛寄生在海枣椰树。中东国家拥有全球3份之2的海枣产量,年产数百万公吨。棕榈红鼻虫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这个种类据知原产于西方国家及东南亚北部。东南亚北部的这品种就是危害全世界棕榈的首要种类 (但也有报导指出红鼻虫原产于印度)。此回红鼻虫在大马出现,相信乃数年前隨海枣椰非正规菅道进入有关,否则小小虫只要飞跨数千海空里路谈何容易。大马海枣椰园不多,椰园就成为进攻对象。受创的海椰树有一个显明的症状,即树冠上的叶子会干枯并如伞状般地下垂,6-8个月之后就死亡。被入侵的椰叶基处有红鼻虫钻入的洞孔,叶基纤维被噬食后发出发酵难闻气味。
红鼻虫被视为一种隐藏在树体内的钻洞虫,對全世界26种16个属的棕榈树都感兴趣,包括椰树,油棕及硕莪树 (sago)。据知红甲虫并沒有特別喜愛某种棕榈的偏好,这就造成许多棕榈业有所顾忌的严重虫害之一。然儿海枣椰受创最深刻,砂拉越的硕莪种植据知也面对这一虫害的困扰。印度及斯里兰卡的椰林及油棕面臨这虫害的威脅自不在话下,它甚至可完全摧毀有关的植株。在2010年,它被发现侵袭美国加州的观赏棕榈树,当局以快速的控制作法终于将这虫害完全清除掉。在欧洲,许多棕榈是观赏品种树,这种虫害因此被列入严防的害虫之一。
有关当一般上使用虫药來控制红鼻虫,但此作法被视为不环保。近年来综合虫害管理法抬头,它是一种结合生物虫药及信息素捕器为一体的作法并在数个国家取得不錯的成果。在大马,近年來农业局采用氯氰菊酯 (cypermethrin) 喷施植株及土淋根系的方式在重災区处理这虫害,此外他们也从哥斯达黎加进口一种信息素产品 (ferrolure,4-methyl-5-nonanol) 來附加应对,但成果迄今仍未知曉,虫害率据知仍然有增无减。
大马种有不少的棕榈树,首推油棕,接下来椰树、硕莪树及枣椰观赏树,当局所担心的是油棕这庞大及异常重要的产业会成为下个被影响的作物,防范及警惕之心因此必须有之。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红鼻虫只是 Rhynchophorus 属其中一个被确认攻击棕榈的亚洲品种害虫,同属之中另有6个甲虫种类也是棕榈的害虫尤其 Rhynchophorus vulneratus (红线条象鼻虫,Red Stripe Weevil) 被发现为破坏丁加奴及南吡叻椰树的禍首。这般情况显示害虫來源不少,但最要紧及有效的防控作法即加強种植材料入境的免疫作业以免将虫体带入。
一只成龄的雌种红鼻虫平均可产342粒卵,呈浅黄色,长约2.5mm,被下在树茎任何的洞孔、叶基处或由犀角甲虫挖好的洞孔,卵需要4 – 5天孚化,之后幼虫即钻进树体内噬食内部纤维。幼虫周期长达120天,蛹周期21 – 25天,成龄后甲虫隐藏在茧里4 – 7天,从下卵到成龄生命结束的期限约4 – 5个月,而且数代都可在同棵树里生存直到树被玩残及死亡为止。树未死,成虫也不会移至另一植株。
棕榈红鼻虫攻击的对象通常是20年树龄以下的树,因为叶基较嫩易入钻入。在树体内的嫩叶芽中常可发现幼虫的痕迹,并形成许多噬食过后的洞孔菅道甚至延升至树茎基部。树被致死后,成虫就会飞往周旁约半径9 – 20米外的健康树进行攻出。由于虫害隐藏树体内而外观受创痕迹往往不易发觉造成这虫害的菅理非常不易,因为不知害虫是否藏身树体内及是否要用虫药处理等问题出现。
棕榈红鼻虫进攻椰树有3个作法,第一从树上嫩叶直入树体内的嫩叶芽生长点,第二通过树茎任何存在的洞孔进入,这些管道通常由犀角甲虫造成,第三成龄虫挖掘泥土进入树的根部。叶基部受到破坏的景像是叶基呈深色并有棕色液汁溢出。这情况通常由幼虫噬食叶基纤维后造成。树內的纤维织织被幼虫破坏后呈深褐色,最后階段的树茎内变得空洞,可见到不少蛹留下的空茧在这空洞的树茎里。
叶芽被攻击的情景则芽点变深色,附有黏液及幼虫,也有许多孔道及难闻气味。这情况的发生往往标志着伤害已严重。犀角甲虫会最先钻洞进入树体内,红甲虫随后循着原有洞孔进入产卵是这项破坏的主因导致树心受损,叶子枯黃下垂,树冠枯萎最终倒塌。
要管理这项虫害,当局曾采用3合1作法来处理,诸如园里卫生、信息素诱捕器 (pheromone traps) 及虫药而取得成功效果。信息素诱捕器对一般甲虫管理皆有不错效果,但用在控制这红鼻虫据知成本较高及须要较多的劳力。这种信息素诱捕器是采用一个特别设计的黑或红塑桶并放入一两公升清水、100 – 200克海枣及虫药等并半埋在土里,只在土平面露一半的桶状,每公顷装置-个或更多,视虫害率而定。
单用虫药则导致虫只产生抗体、环境污染及破坏有益昆虫生态。有鉴于此,生物控制法就适合采用了。这个作法乃采用以菌克虫的方式进行。首先将这生物菌药洒于甲虫出现之地,虫只一旦被这些生物菌贴附后即将把菌孢子传到虫群之中并一一传染下去导致甲虫群最终全部死亡。这种生物菌会入侵甲虫体内导致各階段的甲虫死亡。根腐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生物药就是有这样的作用而成功用在管理油棕犀角甲虫害方面,但对棕榈红鼻虫的效果就不详了。生物学上也曾采用X光技术导致雄甲虫不育使他们无法传宗接代,但此法已被证实缺乏效果因为要以X-光对付所有的雄虫是不易办到之事。
Ainatun (2016) 曾进行一项探讨棕榈红鼻虫的食源问题。在3种食源之中,油棕提供的食源能使这种鼻虫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換言之幼虫的周期可通过喂食油棕植株纤维而在39天里即完成幼虫周期,时间上比其它食源来得短。这项研究成果显示这虫害并没排除攻击油棕的潜在风险。
各种方法皆可采用来对付红鼻虫,但园间的农作也有助于减轻植株受创率,例如清除掉被红鼻虫致死的植株并焚毁。还有不要乱砍除青叶,若它有碍日常工作,那么不应砍得太接近树茎处以避红鼻虫易于钻洞进入树体內。
至于虫药的应用上,曾有一项研究以试验9种虫药对付红鼻虫入侵枣椰后的效果发现最佳的控制效果来自 carbaryl、fipronil 及 imidacloprid 虫药喷洒。
参考资料:
1. Wahizatul Afzan Azmiet al.,“The Red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Current Issues and Chalengges in Malayisa”,Oil Palm Bulletin 74, May 2017, pp. 17-24.
2. Tashny Sukumaran, “Beetle may destroy palm oil sector”, The Sta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