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一般玉米的种植密度大约每公顷5万多棵。然儿随着各种杂交种的推出,使到这作物倾向更高的种植密度发展。玉米属草类作物,树形小,轮作期短,故而非常适合高种植密度。
在土耳其一所农业研究中心就有以三种种植密度的试验,种植材料为当地的三个杂交品种 (MAVERIK、PR-1550 和 DK-585),而采用的种植密度有三种,即他们所谓的传统种法(80,000棵/公顷)、窄行种法 (10,000棵/公顷) 及双排种法 (120,000棵/公顷) (请见示图一)。这三种种植法的树量,无疑地,都远超当前一般传统种法。
资料显示,种植密度越高,将使到玉米条变小及变短,米粒数量也减少。然儿由于每公顷树量在高种植密度下已提高,使到总体产量跟着上升,这就彌补了单株产量下跌的劣势。为什么这作物趋向高密度种植,原因就在此了。
除此之外,种植密度所能产生的玉米产量也和玉米品种有密切的关系。各品种的树形、高度、叶角宽度、玉米条长处及高密度拮抗性等都不同,因此若考虑以高密度来下种,那么就必须选用适合的品种方可。
谈回以上的研究试验,此试验主要在于了解这三种种法的优点与缺点,但都以所提及的三品种来论述,如下列:
对种植法的反应
玉米粒产晕、树高及长于树上的玉米条长高度皆受到种植法的影响,但不影响树的其他参数。窄行和双排种法的植株长得较高,玉米条长处也位于较高处,相比之下,传统种法的植株就略为矮小。最佳的米粒产量來自窄行种法组,记录每公顷9.84吨。隨后轮到双排种法之9.70吨/公顷及传统种法之8.82吨/公顷。从这里显示出最佳产量不一定来自种植密度最高的组别,虽然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对作物种植密度的反应

PPP Agricare Sdn Bhd
Tel : +6 012 237 6790 & +6 012 720 3301
E-mail :pppagricare@gmail.com
Website: www.pppagrotech.com
玉米粒产量及相关产量的组件也明显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在120,000棵/公顷的种植密度,植株高度及玉米条长处高度双双排第一,分别记录208.1cm及93.5cm。传统种法的植株依然最矮 (199.7cm),玉米条也长得最低 (88.2cm)。
此试验也发现,密度最高的组别产生最瘦的树茎。玉米条重量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跌。传统种法因为密度最低而取得最重的玉米重量,记录167.6克/条。这是一般作物果实大小随着种植密度而自我调整所出现的正常情况。
在双排种法的组别,米粒产量比另外两种种法來得低。这是因为每公顷树量已超出了极限范围所产生的反效果。资料显示,每公顷9万棵为顶点,若再高至每公顷10万棵,产量就稍为受到影响,但差异也并不显著。然儿每公顷12万棵,在这方面或出现了物极必反的效应了,但若找到它合适的种植密度,也并非不可行的作法。
玉米条的重量也因品种而不同,而且品种也会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反应。例如 DK-585 品种在双排种法下有最高的玉米粒产量 (9.8吨/公顷),但 PR-1550 品种则在窄行种法下有最高的玉米粒产量。MAVERIK品种则在窄行及双排种法下有高过传统种法的王米粒产量,记录10,005吨与9.96吨/公顷。
此试验的结论是 MAVERIK 及 DK-585 品种较适合以双排法下种,而 PR-1550 品种则较适于窄行种法。从这里可看到,品种选择必须配合到合适种植法方能取到产量优势。
參考资料:
Huseyin Gozubenli, ‘Influence of planting patterns and plant den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ize hybrid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Biology, 2010.
All Cosmos Industries Sdn. Bhd.
Tel : +607-2523788
Fax : +607-2512588
E-mail : sales_marketing@allcosm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