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破解高山蔬菜种植难题他带领山区农户种菜致富

破解高山蔬菜种植难题他带领山区农户种菜致富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FGV Agri Services Sdn Bhd
Level 9 West, Wisma FGV, Jalan Raja Laut, 503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 +603-2789 1000
Fax : +603-2789 0111
E-mail : fassbmarketing@fgvholdings.com

面对6、7月接连不断的大雨,重庆市武隆区高山蔬菜基地的农户却松了一口气,有了高山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栽培等技术,他们不用再担心重庆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种植的蔬菜发生病虫害。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鲁渝科技扶贫协作项目主持人陶伟林。武隆区科技局副局长冉应兰说,自2007年以来,陶伟林在当地通过调整当地的蔬菜种植结构、农业技术培训、引介企业进驻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打破了当地只能种植 “三白” 蔬菜的历史,带动贫困农户3074户,带动种植蔬菜面积近10万亩,为农民增收1亿元。

调整重庆高山蔬菜结构 打破“三白”种植历史

“现在番茄才刚刚开花,等果子熟了再邀请你们来看!”武隆区双河镇团兴村的农民王春胜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番茄是陶专家嫁接的抗结线虫品种,能够防治高山番茄有结线虫的问题,又避免了喷洒农药成本高、毒性大的缺点,他今年种植了12亩。

不过,武隆区以前并不种植番茄。武隆区是重庆市高山蔬菜的主要生产地,全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3万亩,主要分布在800—1800米的高海拔山区。“当时武隆本地的蔬菜种植以甘蓝、大白菜、萝卜‘三白’蔬菜为主,还少量种植有辣椒。由于长期的连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的作物根肿病严重,很多田地已经难以继续种植此类蔬菜、甚至荒芜。”陶伟林说,“三白” 蔬菜价格低,病害重,为此丰富蔬菜供应品种、解决当地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问题,增加高山贫困菜农的收入,成为他派驻武隆的首要任务。

在实地调研之后,陶伟林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不同海拔高度的蔬菜生长规律,开始推动调整当地的蔬菜种植结构。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分期播种,几年来共引进筛选了适宜高山生产的番茄、辣椒、黄瓜、油麦菜、四季豆、甜豆、花菜等适应性好、市场需求大的蔬菜品种30余个。

“重庆山区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等病害严重。”陶伟林说,在渝鲁科技扶贫协作框架下,山东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支持两地的蔬菜种植专家一起进行蔬菜种植产业化研究。他和山东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一起初选出适宜重庆高山夏季设施栽培的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等3个番茄品种,以及4个优良甜椒品种和2个西甜瓜品种,彻底改写了重庆不适宜种植甜椒和西甜瓜的历史。通过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技术,番茄亩产达80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57%以上;辣椒亩产42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45%以上。

“现在我们能种的蔬菜种类多了,好卖了,也卖的起价了!” 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的村民张思国算了一笔账,过去他主要种植甘蓝,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1000 – 2000元之间。调整种植结构之后,大棚番茄成了主要种植的蔬菜,每亩地的收入提高到了七八千元,随着扩大面积,现在一年的总收入能超过十五万元。去年冬天,家里盖了新房子。

通过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现在武隆区已经形成蔬菜品种依海拔垂直有序排布的种植结构,告别过去只能种植 “三白” 蔬菜的历史,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还成功推广到重庆其他区县的高山蔬菜基地。

 

技术把关 避免蔬菜合作社40万投资亏损

“如果不是陶主任的指导,我当时投的40万元就 ‘洗白’(亏损)了。” 重庆市武隆区桐梓镇长征村的刘贵华说,他本做建筑生意,看中高山蔬菜的市场需求后成立了长征蔬菜专业合作社。

2016年初,一场大雪造成重庆地区蔬菜紧供应紧张、运输困难,菜价普遍上涨。他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辣椒和蜜本老南瓜需求大、行情好、利润高,立刻购买了种子,准备在长征村 “大干一场”,带领村民脱贫。刘贵华当时已经承包土地300亩、发展农户500亩,并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订单,预计先期投入的资金超过40万元。

正在桐子镇开展全镇加工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的陶伟林来了,在考察了刘贵华预备开展蔬菜生产的种植基地,仔细地查看了合作社已经采购的南瓜和辣椒种子后,陶伟林急忙 “叫停”。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Yi Nong (M) Sdn. Bhd.
No 102, Jalan Kampung Raja, 39010 Cameron Highlands, Pahang, Malaysia.
Tel: +605-4981333
Fax: +605-4983199
Email: yinong.sdn.bhd@hotmail.com

当时刘贵华并不服气,和陶伟林争执了起来,陶伟林耐心地举出证据来劝他。当时采购的蜜本南瓜种子没有发票、合格证,发货地和购买价格都与正规的蜜本南瓜种子相去甚远,极有可能是假种子。辣椒的品种是制作豆瓣酱的专用品种,并不适宜在重庆鲜销。冰雪天气下的蔬菜价格高于平常,不能作为参考。如果按刘贵华的计划这40万元将血本无归。

陶伟林赶紧帮助刘贵华追加购买正品蜜本南瓜种子,联系豆瓣加工厂,对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跟踪,一年运营下来,合作社盈亏基本持平。“农民靠种植脱贫致富,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企业带动,我必须为他们把好关。” 陶伟林说。

除了帮助当地的蔬菜合作社,陶伟林还利用自身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影响力先后引介5家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和业主到奉节县平安乡,武隆区后坪乡乡、双河镇等贫困地区,带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蔬菜生产、开发产品市场,种植蔬菜面积7000余亩,带动贫困农户3074户,带动种植蔬菜面积近10万亩,农民增收近1亿元。


留电话、编手册 技术支撑农民脱贫致富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知道农民赚钱的不容易,希望做好贫困农民致富的贴心人和生产技术的支撑者。”陶伟林说这是他的心里话。

从2007年从事科技扶贫工作至今,陶伟林年均深入贫困山区和田间地头工作日达170余天,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筛选品种、推广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重心。13年来,陶伟林采取集中课堂讲授、田间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学习和深入田间问题指导多种形式,共举办技术被训班151班次,受训人数超过12750人次。他的电话和邮箱每到一处都留给农民们,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和带领下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袁华兵等78名农民,已成为蔬菜生产技术能手和脱贫致富带头人。

武隆区仙女山镇仙女村的农民李建勤,一直以种植四季豆为主。她说:“陶主任和农委组织我到海南三亚学习了新技术,由以前的一棵苗一窝,变为现在的五棵苗一窝,提高了种植密度。经过技术改进,亩产比以前又提高了不少。”

陶伟林研发了蔬菜嫁接防病技术、高山避雨栽培技术、高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高山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9套,累计示范面积22万余亩,直接经济效益达5.16亿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利用科技种植蔬菜脱贫致富的热情。为了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陶伟林十余次调研摸底,到山东、湖北等地学习交流,总结成了16套适宜重庆生态条件下贫困地区的适用技术;为了将技术普及推广,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为《蔬菜建设与良种良法》《高山蔬菜结构调整与技术》等八套培训资料,印发85000余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多年辛苦,功不唐捐。他指导的潼南区太安镇灌坝村、朱家村,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已于2011年被确定为 “重庆市蔬菜专业示范村”,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也由10年前的深度贫困村蜕变成现在以蔬菜产业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明星村。

陶伟林说,下一步他将继续沿着农旅结合的思路,引导观赏果蔬的种植,同时发展无土栽培等高品质、无农药的培育方式,提高果蔬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将运用电商打通中间环节,把更多品质优、价值高的农产品送进城市的餐桌。

 

来源 :

中国科技网,2/7/2020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FGV Agri Services Sdn Bhd
Level 9 West, Wisma FGV, Jalan Raja Laut, 503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 +603-2789 1000
Fax : +603-2789 0111
E-mail : fassbmarketing@fgvholdings.com

分享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