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技术转移,采用大种植坑技术,榴莲成长与产果或有更佳表现

技术转移,采用大种植坑技术,榴莲成长与产果或有更佳表现

  • Post category:文章 / 榴莲

通常在未种植前,种植坑已准备好,但在干燥或不確定的气候下,种植坑空旷太久将使到坑內太干燥并导致种下的榴莲秧苗面临严重的移种震荡。移种震荡可延慢秧苗成长长达一年,秧苗甚至可能死亡。在重黏土质上,种植坑也可能积水,这将使到秧苗下种后的泥土稳固能力更差。如果能夠预见干旱或淹水等情况即将发生,那么移种秧苗的计划或需押后。若仍需要在干燥时段移种,那么就需要確保秧苗具有足夠的活力或以水淋湿后才把秧苗运往园丘栽种。最好的下种时候是轻雨季来临前,这样一来,秧苗可在雨季里建立起较佳的根系。

种植坑的大小对榴莲的成长甚至产果会有一定的效应。它是根系成长的温床,在良好的伸展空间环境里可確保有效的肥料吸收及保养土壤湿度,单这两项因素即已能让榴莲树的成长与产量更胜一筹。土壤物理性一向来可决定作物的成长,主要原因在于它牽制着根系成长的动脉。小的种植可能就忽略了榴莲日后应有的产量问题。

 

 

 

回头看看,Melaka Tong Bee Sdn Bhd 曾在1985年位于 Serkam 园丘以大种植坑种下油棕22.30公顷,8年之后取得46吨/公顷/年的鲜果串产量 (见表一),这般收成比一般小种植坑的产量多了一倍而足以说明大种植坑种植的威力。大种植坑种植技术相信也可用于榴莲种植上。

这技术首先挖掘一个3.6公尺 x 3.6公尺 x 0.5公尺深的坑,并把挖掘上來的泥土堆放在坑外旁。之后在这坑的中间再挖掘一个1.2公尺 x 1.2公尺 x 1.2公尺深的坑(见图一),挖好过后再把堆放在坑外的表层土填入这中间的坑里。榴莲秧苗就种在这中间坑上。施肥及浇水就根据一般的作法进行。

另一方面,FELDA 也曾在1994年于 Krau 园丘以大种植坑种植油棕。当时的大坑面积为1.8公尺 x 1.2公尺 x 1公尺深,之后将50 – 75公斤的空果串倒入挖好的种植坑,之后才填上表层土并在种下的秧苗周围放置50 – 75公斤的空果串,且每6个月铺盖 – 次空果串,全年每棵树施肥6次,总量4 – 5公斤,在种下的同時也放了1公斤的磷矿粉。如此种下后9个月,从其中的40棵树的长势和标准的小种植坑种植方式的秧苗比较,两者有显著的差别 (见表二),显示种在大种植坑的秧苗,成长速度比种在小种植坑的秧苗来得快,而且也更早开花!

有鉴于此,大种植坑技术相信可用于榴莲种植以取得比一般更佳成长及之后的产量表现。榴莲有80%的根系长于靠近树头的地方,大种植坑就把这里的土壤松弛了进而有助根系的伸展,尤其在干旱时,土里健全盛茂根系将发挥摄取土里水分的本能,有助减低干旱对榴莲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大种植坑作法是保养土壤湿度的方式之一,当土壤结构、土内湿度及根系成长处于交融点且有适量的肥料供应下,榴莲树或有超乎意料的表现,包括成长更佳及更快,也可能營造更早的來花及结果。

 

参考资料 :

1. P. D. Turner and R.A. Gillbanks, “From Field Planting To Palm Maturity”, Oil Palm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2nd Edition, ISP, 2003.
2. Mohd. Pilus Zamri dan Zin Zawawi Zakaria, “Large Planting Hole Technique – Rasionale For Increased Growth and High FFB Yield”, Proc. Of the 1995 Porim National Oil Palm Conference – Technologies in Plantation – The Way Forward, Editors Dr. Jalani Sukaimi et al., PORIM,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