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树虽然可以大规模种植,而且也常给人一种印象它是大面积种植的作物,但是全球各地的椰子产量主要还是来自面积1 – 5公顷小园主领域,平均占有率甚至达到90%。例如菲律宾91%、印尼97%、印度98%、马来西亚93%、斯里兰卡90%等皆是小园主当道的例子。这领域种植人因为受到面积经济效益的局限而无法取得良好收益。此外由于一些农艺无法有效地进行也导致产量偏低。
在这样情况下,多数的种植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例如1975年数据就曾显示当时大马34,400名椰子农民中,多达17,500名或51%的生法水平落在贫穷线之下。其实此现象乃全球性,但随着现代椰子种植采用矮种及交配种(高种x矮种)等高产品种,过去的情景亦有改善。换言之,采用高品质种植材料乃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法门。除此之外,其它农艺法也同等重要以取得较佳收益。
资料显示,宏观上,椰子种植系统只有3个,第一是参种,即以其他作物来代替一些椰子树;第二是在椰树下兼种一些作物而第三乃在椰林中养殖畜牧如牛羊鸡鸭等。这3种作法皆旨在提高土地用率及收益。收益可指所售卖至市场或自用的农产。然而第一种作法多数非规化性,反之多属于乡间之即兴种植,或者说得白些,就是想种或需要种什么就种什么。非洲象牙海岸椰子树农民在椰园中种植一些能固氮的植物以在树长大后修砍其枝干用来取火烧饭等用途即是一例子。
第二及第三种作法则相当普遍,即采用椰林里的空间兼种短期作物或养殖业。可可、咖啡、香蕉等一向来成为椰树下兼种的作物。黄梨、西瓜及其它蔬果类都适种于未成龄椰树下的空间,除了能带来额外收益外,也享有养分共用的效益,但这仅属于有施肥管理的地段。象牙海岸的例子显示每公顷椰肉干产量从700 – 1,000公斤下降到100 – 300公斤就是只种却不施肥的结果。其实兼种法好处多于弊而且不单不会影响椰树的表现,反之有辅助作用包括土壤湿度的保养所产生的效益,但前提必须施肥。
研究员曾在象牙海岸的轻龄椰树与木薯或番薯兼种下展现出更好的成长率但在兼种 Pueraria 铺盖植物地段其长势则缓慢下来。这或因为两类作物之水用量高低之分所形成。此外,兼种必须考虑椰树渐长后树伞渐大所产生的遮阳现象及旧叶掉落的问题,固此兼种作物应和椰树保持1/2 – 2米的距离为宜。虽然如此,就算有2米的距离,兼种作物的产量也仅有单种的60%,有鉴于此,两作物的距离拉远一些则有望提高它的生产力。关于下种方面,有利的作法有助于椰树的长势。这关系到种植坑的大小,但一切亦视土质而定。结构较松的土质可采用较小的种植坑甚至能容纳秧苗种下即可。然儿黏质高或有红土块之地,种植坑作大些随后加入一些表层土进去有利于秧苗成长。在北美洲的牙买加,实验成果显示能容下秧苗且已加入表层土的种植坑所带来的效益比大种植坑来得好,但这也有视于土质情况。
采用深种法亦被发现有良好效益,尤其在较干燥及地下水位低的地带。在印度,这种地带的种植人把种植坑挖至1.5米深,但一般上有60 – 90cm深亦属合宜,因为在这深度,树提早了10个月产果,每年每棵树也增加7 – 10粒椰子,根系数量亦增加了100% – 104%。这是和浅种 (0 – 30cm) 比较后的发现,而这好成果也使到累积产量的增加。对于雨量低及不均匀的地带,椰树仍然可以种植,作法即把种植坑挖深至2.5米以接近地下水位,并填入30cm高的表层土然后下种3 – 6个月大的秧苗。堆土不应覆盖秧苗的生长中心点否则将会死亡。
一般上,秧苗拥有3 – 4片叶时即可下种于园里,秧苗越大它所承受的移种震荡会增加,除非小秧事先移种于塑袋内。但是小秧从沙床移出前应用铲具将长出的根系除掉之后才移走。秧苗移动时不应以揪住其中心点进行尤其矮种秧苗以免导致成长中心点脱落。雨季初多种作物乃一般的作法旨在提高秧苗根系快速成长以便能应对可能来临的干燥气候。
谈到种植密度,一般商业化园丘乃采用8 x 8至9 x 9米以三角形、长方形或或正方形状来进行。矮种椰树之密度当然可以较高如6.6 x 6.5米或7 x 7米,然儿情况也视何种种法而定。例如就有同行树之间的距离短而树行与树行之间距离放宽些的作法 (称为 hedge – row 法)。椰树种的园丘一般采用三角形种法来增加每公顷的果肉干产量,但有时也会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种法如果兼种或养殖动物欲在椰林中进行时或者有考虑采用机械化来作业。
种植密度对椰树的表现是有影响的。纵然如此,对树叶数量及面积和树茎直径的影响不大,但树茎体积则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这或指树茎的总长方面吧。此外,它对树的第一串花期所需时间也没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 MAWA 树种移种至园丘2年后 (或从移种在大塑袋算起32个月后) 即出现首个花串,6个月后45%的树来花了及再3个月就有90%的树最少生产了一串花。虽然牙买加国家的种植密度试验显示密度越高使到花串里的雌花数量变少,但总体挂果率却增加而显示没有经济上的影响,这当然是每公顷树量已增加所产生的效果。
若以单棵树表现来说,高密度则使到果粒产量下降,例如4个试验结果显示,单棵树之5 – 9年累积果粒数量是密度每公顷136 – 662粒/棵、160棵 – 637粒/棵、185 – 614粒/棵及210棵 – 554粒/棵。但是整体而言,每公顷210棵地段共生产27,200粒椰子,比每公顷136棵之21,971粒高说明高种植密度带来更高的总产量。若以6,000椰子转换一吨椰子肉干来算就是4.53吨/公顷相对3.53吨/公顷,相等于多取得1吨的椰子肉干,而肉的品质可能有所影响则另当别论了。
从计算所得,单种园丘的理想密度为每公顷180棵,但是在菲律宾及印尼的大型研究则指出115 – 180棵/公顷之间的产量差异并不大而提高了低种植密度的可行及可取之处。毕竟树量少也间接降低肥料用量,采割椰子成本也可能较低而受益,只是野草生长率可能较高而增加除草开销。
有鉴于此,单种作法下的最理想种植密度看来并没一致的看法,反之必须视地情而定。象牙海岸种 MAWA 交配种椰子以150棵/公顷为理想树量主要受限于水分供给,而牙买加则以257和381棵/公顷来分别下种交配种及矮种椰子树,相等于6.7米及5.5米的树距。虽然如此,产量方面依然没有绝对性,因为产量线显示100 – 180棵/公顷的产量差别不大。在这情况下,农友采用宽距离来种椰树肯定更有利,因为可同时兼种其他作物或兼养畜牧来增加收入,也包括诚如以上所述之能节省肥料或收成方面开销的潜能。
马来西亚农业研发学院 (MARDI) 就大马地惰而建议的椰子单种种植密度如表一所列,而若要和其他作物兼种则可参考表二。一般上,矮种椰林虽然可以进行兼种活动但此作法并不普遍。再来,兼种作物若属较大型植物,那么此种植距离就必须加以调整了,主要考量点包括树长大后的光照接收率能否充足及行道是否能让日常作业及收成作业顺畅地进行。
资料来源 :
1. Johan G. Ohler (Editors), Modern Coconut Management – Palm Cultivation and Product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Ltd., 1999.
2. Abdullah Othman et al., Manual Teknologi Penanaman Kelapa, Mardi, 2009.
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