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Hock Seng (M) Sdn Bhd
Tel : 06-556 1086, 012-964 4932
016-663 6198 / 012-3232 055 (Office)
E-mail : chssb@hotmail.com
Website: www.chanhockseng.com
全球气温有上升之势,并引起各国人民的关注。气温上升会引发各种天灾,固令人关注乃正常的反应。油棕种植虽然被环保组织人士甚至一些政客套上气温上升的祸因之一,但随着大马棕油局大力反驳之后,各国应以实践订下的减碳计划来达到制止气温上升的目标为正当作法。小园主领域及园丘领域可通过采取永续油棕耕作规笵以支持减碳计划而<大马永续棕油认证>强制实行也是迈向此目标前进的重要作法之一。
这趋势的未来演变当然有赖于各方的努力而定,作为升斗小民的种植人乃至园丘业者皆非政策拟定者,因此配合政策以协助国家的减碳计划相信是唯一可作的事。
其实,气温上升是有利于油棕生产力的提升。这由趋势形成的反面效益既然已来到眼前且成为短期内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唯有接受这事实及乐享其成。这现象如何提高油棕生产力乃至应如何善用这趋势来取得更高收益相信令人感到兴趣。
那么话说,气候乃油棕生长的首要因素。气候涉及光照、空气热度与湿度、降雨、云朵及二氧化碳浓度。随着石油及其它能源资源的采用率大量增加、人口大量膨胀及畜牧业面积等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以3 ppm之增幅上扬。在2007年,空气中二氧化碳值384 ppm,到了2015年预计上升到400 ppm。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其浓度越高,对植物生产力的帮助越大。过去100年,全球农产量之10 – 20%提升可归于二氧化碳量的增加。在其它生长元素皆具备下,新世记有望迎来30%的农产量增加,皆因更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带来。此外,高量二氧化碳可缓和其它不利气体如 NO2 及 SO2 对植物成长的破坏。这两气体会导致叶孔缩小进而影响成长。
根据一项试验显示,油棕秧苗每天被移入含800 ppm二氧化碳的闭室里两小时,并每天如此重复两小时共15个星期,秧苗的生物质增加了112%,相等于缩短了4个月在平常秧场育苗的时间。换言之,在800 ppm二氧化碳含量之下,秧苗长势比一般置于普通苗场快了4个月,原因来自光合作用及水份用率的增加,及叶孔导度、蒸散率及叶孔密度降低所致。
虽然二氧化碳增加后对油棕成长有利,但是它引起的温度上升将导致树对水份需求也提高,而且如果空气湿度相对地低再加上风吹率低,那么可促使叶孔关闭及降低光合作用率。油棕最适于22 – 32°C的气温,但它亦能忍受高至38°C的气温,而高气温必须有足够水份及空气湿度才能充份地提高生产力效果。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dn. Bhd.
Tel : 03-61517924/25/26/27/28
Fax : 03-61517081
E-mail: sales@aarsb.com.my
Website: www.aarsb.com.my
油棕乃 C3 植物,在理想的光照率、气温、水份、养分及二氧化碳量之下,植物的生物质产量不管在表层土以上或泥土下皆会提高,包括气温的升高也对它的成长有利,除了过热之外。一项曾于2007 – 2008年在实地进行的气候转变研究试验显示,每月的鲜果串产量降低了11%但随后又提高了14%。这一波动乃因这年段里的降雨量增加而致。这就说明油棕生长之必须元素的波动将影响其生产力。
在一项模拟试验,当现有二氧化碳水平加倍至800 ppm之后,沿海地11年树龄油棕的产量可提高128% (从平均22.23吨/公顷/年增至50.64吨/公顷/年),而在内陆地15年树龄树则提高80% (平均19.40吨/公顷/年增至34.85吨/公顷/年) 及干燥地9年树龄树提高78.5% (从13.51吨/公顷增加至24.12吨/公顷/年)。这一模拟试验的形态可从图一了解,从中可看到树龄、气候因素、二氧化碳量及鲜果串产量之间的关系。
若根据2015年空气中二氧化碳值预测于400 ppm,并每年以3 ppm的增幅提高,那么要达到800 ppm就须要133年的时间,而气温若以每10年上升0.2°C来计算,那么133年后的今天,气温将比目前的高了2.66°C。这气温幅度的增加相信不至于毁灭人类的生存,但是不少的陆地将被海水淹没及许多意想不到的天灾将降临。那个时候,油棕产量能力纵使比目前的高了一倍或更多,例如现今之30吨/公顷/年产量将增至60吨/公顷/年,也肯定是我们这一两代人无法亲睹到的情景,唯有当成先知之明来看待及玩味一番算了。
资料来源 :
Mohd Haniff Harun, “Physiological Effects on Oil Palm in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e on Oil Palm and the Environment, MPOB, 2010,第13 – 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