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 Arrow Fertilizer Sdn. Bhd.
Tel : +603 3359 7711 +6016 9815 169
E-mail : info@twinarrow.com.my
Website: www.twinarrow.com.my
长久以来,油棕榨油率 (OER) 乃这领域的业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其实早在90年代,国内的平均油棕榨油率降低趋势已引起各方的注意。研究员们因此进行讨论会议,包括举办一个主题性的研讨会 (1993 National Seminar on Palm Oil Extraction Rate Problems adn Issues,Ariffin & Jalani,1994) 来探讨原因。这研讨会探讨了许多与榨油率相关的课题,包括气候、降雨量、Dura 污染、施肥、采果标准、落地散果、树龄、油厂榨油作业等等。
在该会上,大致都认为油厂榨油作业所造成的榨油率损失乃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换言之它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反之园丘工人短缺所导致的采果及散果捡拾生产力下降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然而若受工人课题笼罩就放弃探讨其它潜能因素亦并非完善的作法。有鉴于此,Sime Darby Plantation 研究人员从其完整收集下来的1988/89 – 1995/96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及分析以了解多个可能导致榨油率下降的因素。
1. 采果标准的影响
采果标准的组件之一是采果的间隔时间,这方面的改善是否能促进更佳的榨油率?从数据中了解到,把这间隔时间缩短后并无法提升榨油率,反之则下降 (请见表一,已简化)。从表中可看到 1989/90 – 1991/92 年乃采用13.4天的采果间隔时间及分别取得19.73%、19.50%及19.20%的榨油率,这间隔时间在 1994/95 – 1995/96 年缩短至11.2天后,榨油率分别下降至19.05%及8.99%。然而落地散果的增加显然地与降低的榨油率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影响程度并不很明显。
2. Dura污染的影响
自 1981 年起,Syed 所发现的 E.Kamerunicus 象鼻虫对油棕授粉拥有良好效益并经大马当局批准并放进国内油棕园之后,Dura 污染就有增加的迹象。其中的因素包括 Tenera 油棕种植材料供应中带有 Dura 种使到种植地因此出现了 Dura 树。Dura 油棕的含油量比 Tenera 油棕少约30%,而且鲜果串体积较大使到里外的果实粒 (fruit sets) 成熟度不一致,这两个因素被怀疑拉低了榨油率。
在同个研究,从 1981 – 1991 年的数据显示,1981 年之前下种的 Dura 污染率非常微小,但之后所下种的油棕当中的 Dura 树量就迅速地增加并于 1986 – 1988 年间达到最高之12.5%。经过业者反映后,种子生产兼供应商加强程序营制后,此现象终于逐步下降至 1991 年的1.4%。但如果想知道 Dura 鲜果串是否对当时降低的榨油率趋势起了影响,那么就必须将明显含有Dura鲜果串的棕果拿去提炼后才可知晓。
在这方面,当时 (1993/94年) 所提炼总共1.46百万吨鲜果串中的2/3部份来自 Sime Darby 园丘,其中的30%来自该公司于 1981 – 1991 年下种的树,其平均 Dura 污染率达到7.31%,但另外70%则来自 1981 年之前所种的树,因此 Dura 污染率低微。这两时段的 Dura 总平均污染率为2.2%。
假设 Tenera 与 Dura 的榨油率有5%的差异,那么2.2%的 Dura 污染率估计仅造成0.11%的榨油率损失。另1/3部份的鲜果串则来至该公司以外的园丘,Dura 污染率也较高,达到4.96%并估计造成0.25%的榨油率损失。综合起来,平均0.15%的 Dura 污染率并不被认为是造成当时榨油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3. 树龄的影响
25年老树的鲜果串的含油量估计在20%或以下,比壮年树鲜果串约25%的含油量低得多。这是以油对果串 (Oil/Bunch,O/B) 比率而言。O/B 比率乃确实的榨油率,也就是化验室所取到的数据,它不牵涉到园间采果作业及油厂加工所造成的含油量损失。如此说来,那么研究领域就多以 O/B 为根据而园间的果串收益就以榨油率来计算。两者之间的实际分别仅在此层面。
老树鲜果串含油量较低其实已由其他研究员证实 (Tan et al,1995;Chew,1996) 但相信乃因为果实粒里外成熟不一致所造成。Sime Darby Plantation 之这研究发现到,各种树龄的鲜果串总果实粒数量都相当一致,因此不成为这方面的榨油率影响因素,反之和老树果实粒之湿中果层积量 (wet mesocarp/bunch) 因随着树龄而下降有关。这乃因为越老的树就拥有越大颗的果仁而使到中果层积量缩小。初步的看法亦显示,轻龄果串的湿中果层的含油量较高。
研究中的确发现到树龄越高,其榨油率就越低 (请见图一),相等于说,树龄每增加一年就把榨油率降低大约0.25%。以这点为基础,那么 80 – 90 年代所面对的榨油率不升反下降的趋势就可理解了,因为这些都是60年代大马开始蓬勃下种的树,时光飞逝了20 – 30年之后都已成为老树了,虽然大体上拥有较大果串积量,榨油率则已明显下跌。
4. 地情的影响
大马地情方面有内陆地及沿海地之分,两者除了地质不同之外,年雨量及区域气候亦有一定的分别。这方面又与 80 – 90 年代榨油率下跌有何关系?一般上,这两地情在同等水平的农艺管理下,其榨油率的差异乃因地质、气候及相关生物效应之不同而产生。
该研究显示,内陆地果串拥有较多的果实粒,但沿海地的果串中的湿中果层含油量则明显较高。这一发现乃来自进入成龄油棕之首8.5年果串的分析结果。这分析也根据同等种植材料来进行。毕竟不同种植材料有不同的榨油率,例如 DURA 与 TENERA 油棕之间的棕榨油率就有明显的差异。话说回来,从这首几年的分析,两地情之首1.5年的榨油率皆提高,之后平稳长达2.5年,之后就开始下降至 1993 年,最后于 94/95 年有少许的反弹。
同时,这两地情的榨油率 (以O/B来衡量) 主宰因素首推中果层的含油量 (O/WM),接下来是果串里的果实粒数量 (TF/B),最后才是果实粒里的湿中果层比率 (WM/F)。沿海地之中果层含油量展现持续上升趋势,这就与内陆地在第3年达顶后就温和下降有别。以此来看,沿海地榨油率表现确与内陆地有不同之处。这些组件或与镁、钾及氮元素有关,因为这些养分之均匀性曾被指出与榨油率有关系 (Foster et al,1988;Zin et al,1994;Chew,1996),但仍需要更深一层的探讨以便可推出相关的施肥方案。
这里中所表达的另一重点就是榨油率的高低起决于中果层的含油量多于另外两因素而意味着中果层之质可能比量重要,也就是说打造更有品质 (含油量更高) 的中果层将有助于提升榨油率,反之更大及更多果实粒数量的果串倒是次要的影响因素,但这仅是笔者个人的表面见解罢了。
5. 雨量的影响
在该 Sime Darby Plantation 的研究里,1981年7月 – 1996年6月的降雨量被探讨,最后的那4年的榨油率最低因此其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点。从中可发现到雨量的确对榨油率有影响,也证实之前有研究员所说明之雨量在同个月、2个月后或11个月后会影油榨油率 (Ho,1994)。
月后 (1993年7 – 9月) 的榨油率表现。再来1993年6 – 9月之低于平均雨量使到两个月后的榨油率也下跌,而1993年10 – 12月的良好雨量则提升了2个月后的榨油率,但1993年11月及1994年3月的异常高雨量也同时抑制同个月的榨油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994年11月,原因在于太多的雨水不只提高落地散果的损失也造成果串水份含量亦增加。
在沙巴州,一年某些月份如4 – 8月间之不理想的果实形成率也被发现与异常降雨量 (>400mm/月) 及持续超过2个月的多雨天数有直接关系,而且也受到每公顷雌花多但雄花少( 性别比率超过90%) 现象的影响,使到靠雄花粉为食物的象鼻虫数量剧减,更何况雨天也降低这授粉天使的活动率,再者太潮湿的气候亦降低了雄花串的有效性而一并导致各树龄的果串重量纷纷下跌。这一现象也促成了果仁含量明显下滑而最终形成榨油率不佳的因素之一。
參考資料 :
1. Ho Chai Yee et al, “Effects of Harvesting Standards, Dura Contamination, Palm Age and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on Recent Oil Extraction Rates”, 1996 PORIM International Palm Oil Congress, PORIM, 1996, 第221-237页。
2. Ariffin Darus & Jalani, B. S. (1994), Proceeding of National Seminar on Palm Oil Extraction Rate: Problems and Issuess. Palm Oi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46pp.
3. Chew, P. S. (1996). Industry’s Low OER Problems, Impact, Outlook and Implications. The Planters, 72:pp 274-290.
4. Foster, H.L.; Mohd Tayeb Dolmat & Gurmit Singh (1988). The Effect of Fertilisers on Oil Palm Bunch Component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Proceedings of 1987 International Oil Palm Conference-Progress and Prospects. PORIM/ISP: Kuala Lumpur, pp 294-304.
5. Ho, C. Y. (1994). Climatic Effects on Oil Extraction Ratio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eminar on Palm Oil Extraction Rate: Problems and Issues. Palm Oi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pp.36-52.
6. Tan, Y.P., Mukesh, S & Ho, Y. W (1995), Oil Palm Planting Material-Current and Future Trend in Malay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5 PORIM International Oil Palm Conference-Technologies in Plantation “The Way Forward”.
7. Wood. B.J. (1988). Batch Processing to Benchmark Yield Potential of Commercial Plantings. Ebor Research-Sime Darby Plantations (unpublished).
8. Zin, Z.Z. Hamdan, A.B. & Gurmit, S. (1994). Palm Oil Extraction Rat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The Effect of Fertilizer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eminar on Palm Oil Extraction Rate : Problems and Issues. PORIM, Kuala Lumpur. Pp. 91-96.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dn. Bhd.
Tel : 03-61517924/25/26/27/28
Fax : 03-61517081
E-mail: sales@aarsb.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