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灵芝病也是茎基腐病的俗称,由土壤灵芝真菌 Ganoderma boninense 破坏根系并蔓延至树茎基部,使到那里的组织腐化,严重时形成一个大洞,而树的地撑力及养分和水份输送率大大地降低,大风一吹树会倒下死亡,而仍耸立的病树也将因为叶子缺水及养分纷纷枯黄,最终导致产量明显下跌。由于此病种会蔓延,患区25年的油棕树中,高达85%的树可因此而患上 (Gurmit,1991)。
固此,这被视为油棕”绝症”的病种,常令业者忧心忡忡,而大马棕油局及许多园丘公司纷纷合出对策,这当中就包括清理病患处及填土作法来控制这病症。由于这作法并没引用到化学物或微生物产品也不动用到高技术工具,因此以”土法”来称之看来应该很贴切。
重要的一点是这方法看去虽然是土了一点,尤其在许多新产品及治疗法已祭的今天使它看来落后了些,但是由于这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到它有重提的意义。要对这方面更加了解大家就必须回到80年代尾的一项相关试验上,一同以科学化 (scientific) 的角度来看这土法的疗效。所谓的科学化即是以试验结果数据来定论它的成效度,以确保方法或产品被采用后的效果不偏离正轨。
试验地段及方法
此试验始于1989年5月,地点是吡叻州一段129公顷,树龄21年的油棕园,其中60%的油棕树已患上不同程度的灵芝病,但被选作试验的病树拥有大致相同的患病程度,而且每棵病树基处皆有一个患病而形成的洞孔,而那趋小的树冠仍然青葱。树基的洞孔以斧头及凿清理,以将受感染的组织清除掉。
这洞孔的面积以不超过树基面积50%为准。这些洞孔离地面介于25 – 60cm,清理后的洞孔并没涂上任何保护药物,而清理后的患处组织被收集起来并梵烧掉。之后这些病树被分成7组,每组各15棵以进行不同的试验。为了一次过看完各组的作法及成效比较,固此将它——列下:
T1:将清理好的树基以泥土填上来。这泥土乃由挖土机从树旁的叶堆下挖上来的表层土,填在树基处的土堆高约1米,直径约两米。
T2:同样如T1的作法,但在土堆里掺入2公斤的磷矿粉。
T3:同样如T1的作法,但在土堆上覆盖30公斤的棕油厂排废饼。
T4:在填土堆里放入2公斤的空果串灰。
T5:在填土后,在土堆上覆盖75个空果串。
T6:未填土之前,在清理后的患处洞孔喷上催根液 (IBA 2000,250克/1公升水/棵)。
T7:不填土,但以150个空果串/棵树基覆盖起来,堆积约和以上填土的面积一样,而且再加入0.75公斤磷矿粉及0.25公斤尿素于空果串堆里。
试验结果
7组试验进行一年之后,以T1这组的病树长出最多的根 (182/棵),并多集中于10 – 15cm接近洞孔缘边处。以空果串堆代替填土作法的根重长率为全部组别最低的一组。在全部组别里,只要洞孔位置离地面超过50cm,它重长的根系量都很少。
除此之外,经填土28个月之后的树长势也比没处理的树 (对照组) 来得好,总叶干数目30枝相对26枝,叶子面积4.11相对3.60。填土42个月之后,40棵病树中只倒了4棵,即10%,相对对照组的12棵,即30%,说明了填土法能减少病树倒下的数目。而且叶子磷及钾水平也较高,但镁及钙则稍低于控制组病树。
填土后的病树,产量及油量都比没治理 (对照组) 的病树好,果串数量高了28%,平均果串重量高了14%,鲜果串产量也因此提高了46%。含油量亦比没填土的病树高了1%,这点符合了Sarjit(1992)对灵芝病树含油量较低的说法。
试验结果启示
从这些试验可了解到病树基的患处洞孔经清理后再填表层土能明显地促进根系再长。但如果洞孔面积超过树基面积的一半及洞孔位置离地面超过30cm,那么促根作用将很小,使到填土作业效果不符经济效益而不应在此情况下进行。填土后的病树因根系重长了上来使到树的叶子长势增加,果串产量及平均重量也分别增加了28%及14%。
这项于21年树龄病树上进行的试验能在5年内减少20%树倒情况及取得额外30公斤/棵/年的鲜果串显示出填土补救病树显然是可行的作法,但是清理洞孔及填土费用也不宜太高。为了减少这方面的费用,建议灵芝病灾区的油棕树应每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检查一次,趁早治理患处及填土将可节省一些金钱,因为树洞还小而且土堆也可作小一点。况且病情轻就给于治理,根系重长率将更快及更好。除此之外,病树也应尽早治理,例如10 – 15年的病树,这样更能延长经济效益。填土作业也应在非雨季里进行,否则作业进程因下雨而缓慢,使到费用增加。
* 文中照片为讲解用途而置,并非研究的实照
資料來源:
1. Lim, K H; Chuah, J H and Ho, CY, “Effects of Soil Heaping on Ganoderma Infected Oil Palms”, Proceedings of
the 1993 PORI International Palm Oil Congress, PORIM, 第 477-485页。
2. Gurmit, S (1991). Ganoderma-The scourge of oil palms in the coastal areas. The Planter, Vol. 67 (786): 421-444.
3. Sarjit, S (1992). Effect of Ganoderma basal stem rot on oil content of fresh fruit bunches (unpublished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