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是促进油棕成长及生产的重要元素。普遍用于种植领域的氮素来源有硫酸铵 (ammonium sulphate,21%N)、硝酸铵 (ammonium nitrate,26%N)、氯化铵 (ammonium chloride,25%N) 及尿素 (Urea),46%N)。在油棕种植,普遍采用的氮肥来自硫酸铵。尿素虽然有较高的氮含量且较便宜,但仍不是最通用的氮肥,原因即包括了它的蒸发率较高,用于恶劣气候的时候,超过70%所施放之量可在一星期内蒸发掉。尿素的使用效果有两种说法,一些研究发现它比其它氮源来得差,一些则发现其增产效果和硫酸铵及硝酸铵同样的好。
尿素易于蒸发的本质使到它的采用法受到注意以便降低它所造成的肥料损失。这方面的研究即包括把它埋入土里以减少蒸发率及把它的施放次数从2次增加到4次 (即少量多轮次)。这两作法显然地产生了正面的效果。
此外,Ulu Dusun 农业研究中心曾在1983年和 PORIM (即现在的 MPOB )共同试验以探讨3种氮素的用量及用法对生长于 Orthic Acrisol 土质油棕产量方面的效益。这3种氮素分别为硫酸铵 (T1)、标准颗粒尿素 (直径2.9mm,T2) 及森林等级尿素 (直径7mm,T3)。用量方面即0.4 (R1)、0.8(R2)及1.2 (R3) 公斤氮/年/棵。此外,4种施放法如下列:
1. M1 – 在草圆围内平均地施洒,每年2次
2. M2 – 在草圆围内平均地施洒,每年4次
3. M3 – 广布及均匀地施洒于园里,包括草圆围内、叶堆及树行间,每年2次
4. M4 – 把肥料平均地埋入3个15cm深,离树基4米的小洞里,每年2次
试验期里肥料是于3月、6月、9月及12月施放,当月的雨量分别为200mm、240mm、300mm及480mm。油棕树龄为12年(种于1971年,而试验始于1983年),种植密度是136棵/公顷。试验期为1983-1988年。
试验成果
在1983-1988年的试验期间,所施放的3种氮肥对油棕的影响彼此都没明显的差别。这是从所得的叶子分析及植物性成长数据所得到的结果。这相信是由于下肥期雨量充足,也符合 Teoh 与 Chew (1980) 和 Chew 与 Pushparajah (1988) 所曾表示尿素用于潮湿气候有助于提高氮素的摄取率及取得较佳的鲜果串产量。如果在干燥气候施放尿素,其蒸发率提高之下产量差别也将较大。
除此之外,离子交换能力 (CEC) 高的情况下尿素蒸发率将降低 (Chan 与 Chew,1984) 及增加土壤里的氮封固率进而减少氮的流失。在同样的情况下,尿素和硫酸铵作为不同氮肥来源却彼此没产生明显的效果也曾被 Kee 与 Chew (1991)、Tarmizi 等人(1993) 及 Wasli 与 Hoong (1996) 报导过。
氮用量方面
另一方面,这3种氮肥之间的施放法及用量的互动效益也不明显,但是采用份量高的油棕于1985年及7年平均的鲜果串产量倒是明显地增加了。1985年的产量因用量增加而提升显示出油棕对1984年的氮肥增加的用量产生了极积反应,而且这用量必须最少0.8公斤/棵/年。试验中采用最高氮肥的地段显示产量平均增加了13%,而且其趋势乃直线型,意味着份量再加的话,产量将再继续提升。这是从叶干 (fronds) 生产量、叶干之干重量及叶子氮含量仍未达到最佳水平而得到的结论。
氮施放法方面
7年平均产量及1984年产量显示它们之间有分别。在油棕树下每年埋肥两次所得到的鲜果串产量比在草圆围内每3个月酒肥1次(1年共4次)或在各处地面每年广布洒肥2次作法来得低。平均而论,在草圆围内施放氮肥且次数相同之下,不管是采用埋肥法或酒肥法皆带来相同的绩效。
把氮肥埋在树下的作法,在用量低时其绩效比其它法来得低,这现象可能就由3个因素引起,首先是肥与根系的接触面积小,第二是根系会被肥料灼伤,第三是肥料浸入泥土深处率增加了。反观其用量提高后,和其它作法之间的效益差距就缩小了。这两点和一般认为埋肥法可以因为减少了表层土流失进而可以减少20%肥料用量的想法是不符的。而且试验中发现到埋肥法若想取得和酒肥法同等的绩效或需要多用2 – 3倍的肥料用量。
再来就是从高低产量期也发现到氮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试验中,1983及1985年是低产年,施放不同的氮肥也没产生明显的产量差别。然而在高产期,埋肥用量低显然又产生了产量较低的现象,并归咎于氮素仅被少量根系摄取的结果。总而言之,试验成果显示,把氮肥埋入树下草圆围内的3个小洞里,每年两次共用1.2公斤/棵/年,它所产生的鲜果串产量和在草圆围内洒肥或在各地面广布酒肥的效果是相同的,只是后两项作法的肥用量比首项之埋肥法少了2 – 3倍。以下(表一)乃试验期间4种施放氮肥作法的鲜果串产量表现而(表二)则它们在高低产期之产量差异作为参考。
參考資料:
1. B.K.W. Kwan, “Investigation of Sources, Methods and Rate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Mature Oil Palms”, Malays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Vol. 6 (Special Ed.): 13-26 (2002), Malaysin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2. Chan, K.S. and P.S. Chew. 1984. Volatilisation Losses of Urea on Various Soils under Oil Palm, In Proceedings Seminar. Fertilizers in Malaysian Agriculture. Pp.91-104. MSSS and UPM, Kuala Lumpur.
3. Chew, P.S. and E. Pushparajah. 1988. Urea : Experience in Plantation Tree Crops in Malaysia. In Proc. Int. Symposium on Urea Technology and Utilization, ed., E. Pushparajah, H. Alias and A.T. Bachik, pp.71-94. Kuala Lumpur: Malaysian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4. Kee, K.K. and P.S. Chew. 1991. Oil Palm Responses to Nitrogen and Drip Irrigation in a Wet Monsoon Climat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 Proc. 1991 PORIM Int. Palm Oil Conference-Agriculture. Yusof B. Jalani, K.W. Chan, I.E. Henson, K. Norman, K. Paranjothy, N. Rajanaidu, D. Moh and D. Tayeb, pp.321-329. Kuala Lumpur:PORIM.
5. Tarmizi, M.A., Z.Z. Zin, M.O. Tayeb, H.C. Foster, A.B. Hamdan and H. Khalid. 1993. Relative Efficiency of Urea to Sulphate of Ammonium in Oil Palm: Yield Respons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roc. 1991 PORIM Int. Oil Palm Conf: Progres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ed. Y. Basiran, J. Sukaimi, K.C. Chang, S.C. Cheah, I.E. Henson, N. Kamaruddin, K. Paranjothy, N. Rajanaida and M.D. Tayeb, pp.340-348. Kuala Lumpur: PORIM.
6. Teoh, K.C. and P.S. Chew. 1980. Fertilizer Responses of Oil Palm on Coastal Clay Soil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 Proc. Conf. Soil Sciences and Agric. Dev. In Mlayaisa, pp. 191-212. Kuala Lumpur:Malaysian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7. Wasli, M.S. and H.W. Hoong. 1996.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il Palm in Sabah.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R & 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abah, Inst. Det. Studies, Sabah, 19-20 December 1996. Pre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