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内陆地及沿海地第一代油棕患上茎基腐病的时间性

内陆地及沿海地第一代油棕患上茎基腐病的时间性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Yi Nong (M) Sdn. Bhd.
No 102, Jalan Kampung Raja, 39010 Cameron Highlands, Pahang, Malaysia.
Tel: +605-4981333
Fax: +605-4983199
Email: yinong.sdn.bhd@hotmail.com

大马棕油局 (MPOB) 曾在2009 – 2010年对全国的油棕园丘茎基腐病或俗称灵芝病的患病率进行统计。2,355家园丘从总数4,189家中被挑选出来并发出问卷,45.1%或相等于1,061家回覆了问卷,从中发现到632家或59.60%的油棕园丘有茎基腐病的问题。这相等于全国园丘有3.71%的油棕患上茎基腐病,涉及59,148公顷的油棕种植面积。

在小园主领域方面,直至2013年4月为止,大马棕油局人员拜访了国内7,527个油棕小园主涉及共27,561.8公顷的油棕种植面积,发现茎基腐病率在3.35%或923.7公顷。这也说明,茎基腐病已散布至大小园丘,并将随着日子而逐步扩散。

茎基腐病的问题亦成为大马棕油局力图解决的重要事项,而多年来经过许多的研究,该局也已经开发出许多方案以图控制病情。油棕种植材料生产商亦在这方面付出许多的努力,从种植材料方面下手,以培育出具有更高拮抗茎基腐病能力的种植材料。

内陆地及沿海地都有病历情况

至于大马棕油局方面的努力,亦包括长期性地观察下种后10-25年的油棕对茎基腐病的感染性及病历的出现期。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砂拉越州的3个研究园丘中,第一代油棕下种12年就出现了首宗病历,而这一现象亦通过 Ganoderma Selective Medium (GSM) 检病方式而确定了。这些油棕是种于内陆地,之前是森林地,油棕种植密度为148棵/公顷。下种24年后,这3个研究园丘全患上茎基腐病,患率分别是18.6%、13.7%及9.7%。

通过以科技验证方式包括卫星定位及遥感的处理,病情的发展原来是这样的:首先病情以零星方式出现,之后病就以根触根方式开始蔓延开来。然而,下种12年之后,病情仍未出现热点,直到下种18年之后,这3个研究园丘分别出现了6个、4个及3个患病热点,并在下种24年之后,患病热点分别提高至16个、8个及12个。

同时期,大马棕油局也在雪兰莪州作了同样研究,3个研究园丘处于沿海土壤,种植密度同样148棵/公顷。这些地的前身是森林,此为第一代的油棕种植。下种后第10年,病历开始出现了。下种第15年,患病热点分别是5个、3个及5个,但到了下种20年后,患病热点分别增加到18个、13个及12个。

结语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陆地及沿海地的第一代油棕种植下种后第10年开始,就开始产生茎基腐病的问题。患病率也将逐年提高。虽然病情是在下种20年后才严重化,而这时段亦已接近翻种期,因此相信主多数不会在此期间采取方案来解决,以避免增加开销。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老树被砍伐以便进行翻种时,土壤里的残生物质如根及树头等都可能附有茎基腐病真菌 (Ganoderma boninense)。如果这些残生物质没在土地准备时清理掉,那必将使到第二代的油棕树继续面对基基腐病的威胁,树的患病情况也将更早地出现。

第一代油棕种植地若有茎基腐病情况出现,那么接下来的翻种计划里除了把老树砍伐切片并排放在老树行间之外,也必须把土壤里的老根及树头等残物全部清除掉,同时将泥土犁动及翻转。这种卫生性作法确能把病率降低。根据大马棕油局于柔州昔加末及雪州雪邦的有关研究显示,此般作法下的油棕下种至17年后,茎基腐病患率分别是36.8%及25.5%,比没清理土壤里残树头及树根的作法明显地低了很多。

資料來源 :

Laporan Tahunan 2013 MPOB.

- - 广告 - - 了解更多,请点击


TT Fertilisers Sdn Bhd
No 22A-M, Jln 6/6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68000 Ampang Selangor
Tel : 010-2170548

Website : www.tt-fertilisers.com

分享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