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n Meyer AgriCare (M) Sdn. Bhd.
Tel : 03-8026 3333
Fax : 03-8026 3350
Website: www.behnmeyer.com
油棕茎基腐病或俗称灵芝病的防治已由研究人员从各方面的角度去探讨。多年来的努力也研发出许多的方案来应对这病症。由于引发灵芝病的灵芝真菌 (Gonoderma boninense) 是附伏于土壤里,并待机对脆弱或受伤的油棕树根系展开攻击,因此它的生长媒体,也即是土壤,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事项之一,并希望从土壤的性质及状况方面来探讨灵芝病,也即是发掘出两者的关系,进而对症下药地制止这病症扩散。
土壤和病源的关系密切,以改善土壤的情况来管理虫病害的作法其实早已成为种植业的重要法则之一,效果不单只是管控到虫病害,同时也因此而提升了农产。当然,土壤的原质性除了依靠天然环境以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年得以改造外,人工作业则是另一能改善土壤性的作法了。在这方面,肥料的采用(施肥)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以施肥(也即是增加养分)作为虫病害管理管道之一的原理有数要点,即是(一)增加土壤养分;(二)改善土壤物理性(酸碱值、湿度、通气度);(三)改善土壤生物性效益;(四)养分增加后提升作物的效率,包括树壮加强了抗病力的原理)。
此外,一些额外的作业如增加有机质、排水系统、石灰粉解酸等也促进了养分的相互作用,并强化作物的成长及抗病能力,进而达到病减的效果。而无机肥也因改善树的抗病力、微生物相互作同,改变病理性等而在虫病害方面下功劳。
PORIM (现称 MPOB,马来西亚棕油局)曾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观察肥料对油棕灵芝病程度的影响。一共有4个患上灵芝病的油棕园丘被用来进行这项研究,其中两段是深层泥炭地,全 DxP 树分别种于1985年而试验始于同年,及种于1968年且试验始于1977年的地段。其余两段分别是沿海地的 Bernam 土质及内陆地的 Melacca 土质,分别种于1973年及1972年,试验在种下5年后开始。染病率是以外观症兆作为初步统计,但最终以长出的灵芝子实体来归结患病率。这是因为单以外观并不完整,例如泥炭地的灵芝病树时常不显现叶子下垂的症状。土壤及叶子也在研究期间被收集及分析,此外也包括产量数据的收集。
研究成果与讨论
氮与灵芝病
从深泥炭地、Bernam 土壤及 Melacca 土壤上的试验中,发现增加施放氮肥 (Nitro26 / 硝酸铵(ammonium nitrate) / 硫酸铵 (ammonium sulphate) 使到灵芝病率增加。氮在寄主 – – 病原系统里拥有最大的效果,而 NH4 – N 比 NO3 – N 更会提高病原体的感染。这和树吸取离子、根际酸碱值及根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方面有关。因此,增加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之后施加氮肥 (尤其是NO3 – N),将可增加树的抗病力。
为何氮肥有提高灵芝病率的倾向?原作者认为,要完整地解说出其因由就必须要有地肥力、土壤酸碱值、离子交换能力 (CEC) 及湿度的数据。然而在泥炭地,这现象倒易于解答。因为泥炭地的有机质多,其氮素水平也不差,如果氮素补给过量,会因矿物化作用的产生而使到氮素渗出,进而提高灵芝真菌的入侵机率。
磷与灵芝病
在没有施放钾肥的地段,磷肥的施放使到灵芝病率增加。这点有异于磷肥一般上因能促进更健壮的根系而有助于防病入侵的常态。虽然如此,在严重缺氮的情况或缺锰时,施加磷肥或将提高病患的程度。在这研究里,高水平的磷残留物质搞高了油棕染病率。这是由于微生物活动因而增加并与锰素产生复杂作用,使到可用磷减少而出现的效果。
Hextar Fert Sdn. Bhd.
Tel: +603 3003 3333 Fax: +603 3003 3336
Website: www.hextar.com
钾与灵芝病
钾肥具有显着地减低灵芝病率的作用。在研究中的其一泥炭地段及沿海地 Bernam 土质地段的数据已证实了这论点。然而,另一地段因钾量施放得较低而提高了些,而在内陆地段则显示,如果土壤的氮及磷水平不足,那么施加钾肥可能无法将病率打压下来。当这两元素的施放量一提高,钾肥即展现出改善病情的功能了。
钾素能抑制灵芝病原甚至其它病原体的原因是它并不是树的结构组份,反而是移动电荷载体、酶的活化、细胞膜转运机制、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伸张作用的元素。因此,钾肥不足除了降低农产之外,也会影响到树的代谢作用,并削弱其对抗病原入侵的能力。氯化钾 (KCI) 中的氯化物 (chloride) 也拥有抑制灵芝真菌的作用。
果串灰与灵芝病
油棕果串灰含有高钾成份,同时碱值高达11 – 12,能将3.82酸度的土壤提高至4.71,成为能解酸也能补给钾肥的产品。在这研究里,果串灰也被用上以探讨灵芝病的病率,并发现到酸碱值已提高的土壤在某程度上可能降低灵芝真菌的活跃性并促进抗原物质,因此能抑制到病原体的蔓延。除此之外,酸碱值的改善(提高)也增加了一些可溶性离子,包括磷、钙、铁等及离子交换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亦发现到,灵芝病病发率低的地段展现较高的土壤可提取阳离子(钾、钙及镁)及较高的酸碱值。而且,其编号17的叶子的钾及铁水平也较高。这或再次说明,钾与铁素有对抗油棕灵芝病的能力。
另一发现是经过园丘机车挤压及扎实后的泥炭地,其灵芝病一旦出现,病率会比未挤压的土壤来得高。这是因为泥土经过挤压后,根系之间的距离更近,灵芝真菌的传染率也因此而更高了。
肥料让病树持续产果
染上灵芝病的成龄油棕树,只要不倒下,仍然能持续产果。研究中的 Melacca 土壤(内陆地)的14 – 16年树龄油棕树,在每棵树每年以4.8公斤硫酸铵 (ammonium sulphate) +1.5公斤 CIRP 磷矿粉+6.0公斤氯化钾 (MOP) 带出最高的30.5吨/公顷/年的鲜果串产量,平均则是24.8吨/公顷/年 (直到树龄20年的统计)。这段高收成的园地也是灵芝病率最高的,高达46.7%,而其产量也在最佳肥料施放量下,比最低灵芝病发率 (10%) 的油棕地段 (没施放氮与钾) 之13.6吨/公顷/年,高出许多。
在这研究里,也证实泥炭地的最佳施肥组合是低氮、低磷及高钾。每棵成龄油棕的每年建议用量是氮不超过一公斤,磷不超过1.25公斤及钾(MOP) 5 – 6公斤或6公斤的果串灰或组合。但钙与锌则应在树未成龄阶段施放,即在种植坑内各施下15克,并在第一年及第二年尾各以100 – 200克施放于油棕树圆围内。而硼的施放则依情况而定,以叶子分析后的需求来补给为佳。
資料來源 :
Mohd Tayeb Dolmat and Hamdan Abu Bakar, “Relation of Fertilizer Nutrients to Ganoderma”, Proccedings 1999 PIPOC Porim International Palm Oil Congress, PORIM, 1999. 第391 – 4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