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变动性种植密度法,带来更高的油棕累积产量

变动性种植密度法,带来更高的油棕累积产量

  • Post category:文章 / 油棕

试验五:评估内陆地定积士 (sedentary soils) 采用六角型种法的变动性种植密度法

从122 – 296棵/公顷以10种种植密度分类来看,296棵/公顷的种植密度的首六个生产年(下种8年)的累积鲜果串产量最佳,达到147.19吨/公顷,比148桿/公顷种植密度的121.21吨/公顷多了约26吨/公顷。

然而,密度太高毕竟会造成树之间的竞争而影响之后的产量。这般情况确实发生了,并可在第7 – 18年间的总累积产量看到。在这段时间,296株/公顷的之前居冠地位无法被保持,以301.57吨/公顷滑落至后尾算起的第二位子,比最高位(135/公顷)的406.11吨/公顷低了很多。

虽然如此,这种一般上属于定型的密度仍然不能带来最高的总累积产量。试验成果显示,若开始时以296棵/公顷的密度下种,并在第8年时将一半的树斩除掉,那么可在第7 – 18年间获得423.07吨公顷的产量,比定型的135/公顷的406.11吨公顷来得高。

其实说来,在这类地段的试验中可看出,10种植密度中,是以135棵/公顷的第1 – 18年(下种20年)的总累积产量最佳,达524.60吨/公顷,比164棵/公顷之512.74吨/公顷及122棵/公顷的511.41吨/公顷来得好。但是,这是在未獲林计划时而言。

这试验其实是要验证变动性种植密度法的特点,因此在10种种植密度中研究3个瘦林法,即是分别在下种后第8、10及16年将50%的油棕树清除掉(意即瘦林)。


试验成果显示,这三时段的作法,以起初下种296棵/公顷并在第8年将它一半的树。清除掉,成功以570.26吨/公顷的产量超越了另两个于第10及16年才瘦林的作法中的任何产量记录。这产量其实比全部定型密度中最佳之135棵/公顷之524.60吨/公顷还要高。

试验中也显示,种植密度越高时,每棵树的累积产量随之下跌,例如,296棵/公顷的首6个生产年的每棵树累积产量是最低的,仅获497公斤/棵,而122棵公顷这试验中最低密度的每棵累积产量却是最高的,达到918公斤/棵。然而,高密度种法的每单位树量由于较高而拉高了它每公顷的产量,这使到它的产量即比低密度种法的产量更高。

这现象其实同样显现于它们1 – 18年(下种20年)的总累积产量,分别是1,516公斤/棵(296棵/公顷密度)对比4,191公斤/棵(122棵/公顷密度)。即使是采用以上所述的三时段瘦林作法,122桿/公顷的原本密度或是将122棵/公顷的树斩下掉一半,其每棵树的累积产量在任何时候仍是是高的。这也说明,油棕树的产量与种度密度有直线的关系。纵然如此,密度太低也代表单位面积的树量太少而不符经济效益。

在经济角度方面,当鲜果串价格处于RM200.00/吨或更低时,最佳的经济种植密度是定形的122棵/公顷;价格超过RM200.00/吨时,则属164桿/公顷最佳。这类地段,和定形种植法比较时,瘦林作法后的产量回酬率不高。

试验六:沿海地的变动性种植密度潜能评估

在沿海地,首两个生产年的油棕产量并没受到各种种植密度的影响。但从第三年开始,树之间的竞争已出现,使到高密度种植下的每棵油棕产量纷纷下跌,包括果串数量也下滑,唯果串重量方面的影响则较轻微。这方面的差异以种下14年后的树来看时,185棵/公顷的每棵树的果串数量比136桿/公顷少了20%,但之间的每果串重量的差别仅有4%。

在10种种植密度中,185棵/公顷这种法持续拥有每公顷的最高产量,一直到第8个生产年(下种10年)为止。之后,这趋势由160/公顷的种法取代,直到第12个收成年(下种14年)。从每公顷的累积产量来看,185棵/公顷及160/公顷的种法双双拥有更高的产量,比136米/公顷的种法高出13%。从首12个生产年(下种14年)的累积产量显示,沿海地的最理想农艺种植密度是定形的185/公顷种植法。(编者注:这一试验的资料只到下种后14年为止,试验可能在持续着,数据仍未出炉)。

当鲜果串价格低于RM280.00/吨的时候,160/公顷定形式种法带来最佳的经济回酬。价格超越RM320.00/吨时,最佳的回酬转向185/公顷的定形种法。由于160/公顷及185棵/公顷种法在下种14年后仍然持续令人满意的产果,因此它的瘦林计划肯定迟于下种后第10年,而这方面的资料因只到14年为止而暂时无法得知之后的信息,包括变动性种法在这类土壤上的后期效益。

结语

根据这项研究试验项目的结论,20 – 25年一周期的定形136 – 148棵/公顷种法仍是西马最佳的传统种植密度法。这结论与一些油棕专家的早期研究 (Corley et al.,1973;Tan and Ng,1977;Goh,1982) 的结论是一致的。

虽是如此,若想以15 – 20年为一周期来种植油棕的话,那么185/公顷是理想的密度。Corley 等人(1973 )就曾建议过采用15年一周期的高密度种法。Donough 与 Kwan ( 1991) 也曾表示20年一周期的180 – 190/公顷种法下,回酬仍比25年周期之143棵/公顷种法来得好。

缩短种植周期可让种植人更快地采用到更先进的种植材料,因为种植材料每一改进周期是12年。这些更新式的种植材料不只产量高,而且长高势也较缓慢,树形态也较紧凑,体积也可能较小,因此适用于高密度种法下。

在茎基腐病患区,成龄后的油棕树可能因为染上这病症而倒下,因此高种植密度法可以帮助种植人维持基本的树量及产量。目前国内许多油棕种植地已是第三代了,患上茎基腐病的速度也提高了,因此采用高密度种法可确保树量经过茎基腐病洗礼后仍能保持在传统树量的水平上。

变动性种植密度概念拥有可行的经济性,这包括高密度的初期产量的优势。变动性种植密度法的采用建议是以180 – 190棵/公顷三角形种法开始,并在下种后的12 – 14年里将其中14%或25%的树清除掉为宜。这一建议将随着更多有关的试验成果出炉后而逐一更新。(编者注:采用非传统的油棕种植密度,尤其是高密度法,应征求农艺师的意见及辅导,以策安全。本文资料仅供一般参考用途)。

資料來源:

Mohd Nazeeb, Tang, M K, Loong, SG and Syed Shabar Barakbah, “Variable Density Planting for Oil Palms (Elaeis guineensi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PIPOC, Vol. 1, 2007.